忠心义烈(于谦)



其故居“忠肃堂”有联:“吟石灰、赞石灰,一生清白胜石灰;重社稷、保社稷,百代罄击意社稷”,恰如其分。


——于谦:千古几人日月辉

钱塘之盛,盛在人文。

今人立于西湖畔,但见青山忠骨,碧水长天,犹闻《石灰吟》回响,凛然之气,亘古不灭。

文脉承风骨,诗心寄苍生 

杭州钱塘,烟雨西湖畔,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一声啼哭划破太平里的寂静。于谦降生时,其父于仁曾得一奇梦:绯袍金幞的神人自称文天祥,言“感于家一门忠义,转世为嗣”。于仁为子取名“谦”,既感念文丞相之魂,亦寓“逊谢自警”之意。 

少年于谦,早显不凡。七岁遇僧人相面,断言“此子乃救时宰相”;八岁骑黑马,邻翁戏谑“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他脱口而对:“赤帝子,斩白蛇当道”,气魄如虹,暗合刘邦斩蛇起义之典。

他悬文天祥画像于座侧,效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志;读书慧安寺时,每过关帝像必叩首,誓以忠义为范。十二岁作《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诗不仅托物言志,更成其一生写照,后世谓之“以诗立命,以命践诗”。 

清风涤浊世,铁腕护黎民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中进士,初入仕途即锋芒毕露。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叛乱,他随宣宗亲征。叛王伏地,群臣噤声,唯于谦昂首数其罪,声如雷霆,朱高煦战栗称罪。宣宗叹曰:“此子有胆识!”遂命其巡按江西,平反冤狱数百,百姓呼为“于青天”。 

巡抚河南、山西十八载,他单骑简从,踏遍太行险隘,访民瘼于穷乡。见黄河决堤,则督修堤坝,设亭长专司修缮;遇蝗灾肆虐,亲率官民捕蝗,衣襟沾泥,白发染霜;为备荒年,首创“平准仓”“尚义仓”,丰年籴粮、灾年粜米,百姓颂曰:“凶年减价利民,丰年不夺农时”。更将边将私垦之田收归官屯,以充军资,太行盗匪闻风遁迹。其诗《咏煤炭》云:“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字字皆为民心。 

然官场浊流,终非清泉可涤。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擅权,百官争献金银,唯于谦两袖空空。人劝:“何不携土仪?”他振袖笑答:“吾惟有清风!”并赋《入京》诗讽世:“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此诗成“两袖清风”之典,亦招王振嫉恨,构陷下狱,判以死刑。晋豫百姓闻讯,万人叩阙,声震九重,终迫权阉释之。 

孤忠挽狂澜,碧血荐轩辕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惊变,英宗被俘,五十万精锐尽殁,瓦剌铁骑直逼京师。朝堂之上,南迁之议喧嚣,于谦厉声斥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遂拥郕王朱祁钰为帝,改元景泰,定人心,稳社稷。 

时京城兵不满十万,粮储空虚。于谦调备倭军、运粮军驰援,令士卒自通州取粮,以充京廪。又闭九门,颁军令:“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身披甲胄,泣谕将士:“忠义报国,在此一战!”士气如虹,军民同仇。瓦剌挟英宗胁和,于谦掷地有声:“社稷为重,君为轻!”孟子之言,成护国铁律。 

北京城外,烽火连天。于谦坐镇德胜门,火炮齐发,伏兵四起,瓦剌溃败,仓皇北遁。此一役,挽明室于倾覆,免宋室南渡之耻,更筑宣府、大同、居庸关防线,屏护中原百年安宁。史赞:“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伟矣”。 

丹心付劫火,青山葬忠魂 

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石亨、徐有贞等构陷于谦“意欲谋立外藩”,刑前,英宗犹疑:“于谦实有功。”徐有贞阴谗:“不杀于谦,此举无名。”遂定谳。 

刑场之上,百姓恸哭,刽子手涕泣:“大人,我实难下手!”刀落,自刎谢罪。抄家时,锦衣卫见其宅“仅蔽风雨”,唯景帝所赐蟒袍、宝剑高悬密室,旁无长物。众人默然垂泪,阖门而退。皇太后闻讯绝食,天象阴晦,似为忠魂泣血。 

八年后,宪宗昭雪冤屈,谥“忠肃”,葬于西湖三台山。清人袁枚诗云:“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其祠与岳庙并立,林则徐题联:“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 

清风传后世,肝胆照乾坤 

于谦之死,非一人之悲,乃时代之殇。

他一生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以书生肩天下,以清白对苍生。其故居“忠肃堂”有联:“吟石灰、赞石灰,一生清白胜石灰;重社稷、保社稷,百代罄击意社稷”,恰如其分。 

董其昌赞曰:“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清白在人间。” 张廷玉在《明史》中慨叹:“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注:文中诗词、典故及史实均据《明史》、于谦《忠肃公集》及后世评传,部分细节参考地方志与文人笔记,力求还原历史语境下的忠烈风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