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的教育历来比较倡导严格,正所谓严师出高徒。
通俗来讲,如果老师对学生不严格要求,遇到什么作业或任务学生出现打折扣的现象,虽说是个别,虽说是某个学科,虽说是某个学科某几次作业,倘若不加管教,难免愈加恶化,到最后成为一个特别难收拾的烂摊子。
举个例子,某生习惯性早读打瞌睡,无论是叫他站到后面,还是罚他抄写东西,抑或做检查,雷打不动,到点就必然钓鱼。如果考虑到他所谓的身体原因(因为没有医院检查报告,无法核实),那是一直处罚直到他不瞌睡,还是考虑下他的特殊情况,让他补点觉?
让他睡觉,是否能给后面几节课储备点体力,提高效率?或者是班主任失职,故意让学生睡觉?结果先是科任班主任后是其他同学最后整个群体都认可,他上早读是可以也会睡觉的。这对班风学风影响就大大的坏了。
如果叫他起来,他是否能把手头内容学进去?重复21次之后,是否就不再瞌睡?这一过程,学生会如何感受和思考?班主任又会如何感受和思考?习惯性的东西,是否真得重复21次,就一定会发生改变?
推广开去,有的学生周天返校必然晚于约定时间10分钟以上,次次如此,谈话多少次都是如此,那是继续重罚还是想办法解决还是认命接受?
有的学生从来不懂得整理自己的课桌书本,每次东西都是东放西堆,要用的时候不知何处找,谈话多次,指导操作多次,不见效果或效果甚微,是接受还是继续敦促?
有的学生一直都是被动学习,老师说的,才去完成,老师不说的,从来不思考,作为教师,是去强制要求,还是顺其自然?
各种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情感习惯,并非一日之功,但是却在无形之中塑造现在的我们和学生。变革要发生,如果没有学生主动参与,没有家长大力支持,光靠教师推动,难以为继。教师也应有自己的教育边界和责任,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优秀的,但应让所教的同学都能比之前更优秀。
习惯之变,甚为微小,但其功用,终将强大。
文科状元杜同学曾言,她的努力,是从高一的稳扎稳打开始的,是从用心整理的笔记开始的,是从不耻下问互帮互助开始的,是从坚持锻炼从不放弃开始的。
所以面对习惯养成,多点坚持,多点善待,多点严格,或许是进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