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心理学家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
一天, 詹姆斯和好友打了一个赌:“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为然,并表示:“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鸟。”
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
从此以后,只要有客人来访,看见那只空空如也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去哪里了?”
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他从来就没有养过鸟,这只是他和好友的赌约。
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都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只好买了一只鸟,让鸟笼的存在显得顺理成章。
于是,詹姆斯赌赢了,他的“鸟笼效应”也奏效了。
鸟笼效应:当你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就会想给它配置与其相配的其他物品,比如你买一套衣服,就会想买双鞋与之相配。
“鸟笼效应”又称“鸟笼逻辑”。指的是人们在偶然获得一件物品后,会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的东西。
这个“鸟笼”可以是别人送的东西或别人的一句话,也可以是自己买的任一物品或是自己的一个想法等。
比如你偶然买了一双新风格的鞋子,接着为了搭配鞋子你会买新的裙子、包包、化妆品......鞋子就是鸟笼,不知不觉把我们钱包里的钱都“圈”起来了。
我们心里有一个无形的“鸟笼”,它象征着不可预期的未知,为了让鸟笼的存在显得顺理成章,我们宁愿捆绑自己的生活。
如何避免鸟笼效应?
避免直线思维
看到鸟笼就想到鸟,我们的大脑倾向于简单的直线,也就是线性关系,因为它是最简单、最本能的。在直线思维中,人们受情绪的影响往往较大,以至于忽视我们真正需要且适合的是什么。一不小心就会被“鸟笼”套牢。
另外,做事要以结果为导向,从而让自己的思维有方向。
懂得断舍离
在鸟笼故事里,通常我们都会有两种选择,一是买一只鸟回来养把那空的鸟笼填满,二是对鸟笼弃之不理。但大多数的人们都会选择前者,因为如果把鸟笼丢了会造成心理上的损失。
但对于我们不需要的和不适合自己的,要勇于断舍离,敢于把心中的那只“鸟笼”丢掉。
控制自己的欲望
有时候欲望会让我们做出不理智的决定,生活需要理性,只有去掉一些不必要的枝叶,才能更好的享受生活。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欲望。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时,才能更有效的处理好它们。简化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