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小农经济与乡村发展

《长江三角洲小农经济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
(2019-1-10)
作者:黄宗智

一、中心论点

二、主要分论点

(一)第一章 导论

斯密和马克思:商品经济导致小农质的变化
中国的学术研究:基本上属于为小农经济、工业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定性等等,以及结合中国的实际满足经典假说,认为清末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轨迹满足经典假说。作者认为这一提法未考虑单位劳动生产率和收入的变化。
蔡亚诺夫(“实体主义者”)和舒尔茨:蔡亚诺夫从家庭人口的周期性变化考虑家庭经济,认为小农的出路在于自发组建小型农业合作社;舒尔茨:“理性小农”和以信贷投入改造传统农业。作者认为其把部分因素孤立化和简单化以突出其逻辑联系,蔡亚诺夫把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看做不相关的主体,没有考虑小农经济本身发生商品化的可能性以及其对小农的作用。作者认为长江三角洲农业的发展确实按照一种“蔡亚诺夫”的模式展开,小农家庭不计成本的投入是因为:①全年的劳动投入和收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②家庭农场的劳动力难以找到其他的就业机会,机会成本极低甚至为零③为自家干活好多成为他人雇工的念头

  • 密集化→规模报酬不变下的投入
  • 过密化→规模报酬递减下的投入
  • 发展→规模报酬递增下的投入

(1)明清时期:手工业与家庭农业相结合,依靠家庭内部没有出路的劳动力(妇女、老人和儿童),可以承担过密化帝国主义入侵时期:作者认为伴随着国际资本主义而来的加速商品化并没有带来质的改变,只是小农星际的经一部过密化。(虽有结构性改造,但仍沿着过密化的道路)
(2)建国后的集体制下的过密化:国家对商业和劳动力的严密控制,以及人口的激增,现代投入带俩的生产率的提高为劳动力的极端扩张带来的边际劳动生产率递减所抵消。
(3)改革时期:农村经济多样化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反过密化(不是市场化农业的发展)
感悟:作者的论证有他的道理,但是经典理论的论证也是基于经典经济学家预设的概念,作者的论证基于作者对经典经济学家预设概念的质疑。

(二)第二章 长江三角洲的生态系统

  • 生态特征:周围高低种植棉花,低地种植水稻
  • 救助系统:水利设施自吴越后问题颇多,多依靠集体自救、开明乡绅、地方政府
  • 经济体征:人均产量高,盈利可观,土地占有更加集中。华北地区的抗税针对国家政权,长江三角洲地区针对不在地主,但因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收入相对较高,更加稳定

(三)第三章 商品化和家庭生产

(1)棉桑种植以及其伴随而来的粮食作物商品化共同推动明清长三角城镇化的发展。
(2)农业商品化使得更多的家庭“半劳动力”进入生产领域,“男耕女织”不仅是前商品化时期小农经济的代名词,更反映了家庭生产在商品化推动下的完善和加强

(四)第四章 商品化与经营式农业

(1)长江三角洲地区二十世纪经营式农业的发展程度低于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富裕农户增加,雇佣劳动发展,税负沉重使得农户大量逃亡,豪绅富户有机会和劳动力建立经营式庄园;二十世纪雇佣劳动力开支增加(一条鞭法的产物:阻断廉价逃亡的劳动力来源)、城市化带来其他的就业机会以及妇女儿童承担低报酬的工作(虽未达到女工、童工市场的地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社会分化主要是相对富裕的小农和相对贫穷的出卖部分劳动力之间的分化,主要发生在农村佃户和城镇地主之间。
(2)与此相对是华北地区劳动力过剩,农业内卷化以及经营式农业的发展。(经营式农业根据生产力发展需求招聘、解雇工人,故而农场的收益更高,但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往往寻求经商、高利贷、读书做官等其他途径)
(3)商品化对经营式农业的矛盾作用:可能因为纯收益高促进经营式农场的发展,也可能因为高地租和高工资率阻碍经营式农场的发展。故而决定一个地区经营式农场还是家庭式农场占据主要地位,关键是看其产生的农业纯收益。
存疑:没有华北中关于小农数量的变化,总觉得论点难以支撑,除非说明长三角雇员数量的相对少数,上述论证才有意义。

(五)第五章 商品化与过密型增长

明清时期中国乡村手工业的发展集中在蚕丝(养蚕单位工作日净收入低于种稻,但可为农村半劳力提供就业机会;缫丝设备简单其有时间限制,也在农村进行)、棉布(单位工作日报酬也低于种稻,看起相对价格决定是否种植;棉布纺织)领域。结论(1)农村手工业的发展不关心单位工作日的报酬,关心家庭整体收入以及是否可以充分利用家庭劳动力,是“过密的”(2)长三角的贸易是有余粮的农民与有余布的农民之间的贸易,农村向城镇提供蚕丝、棉布的单向贸易,城镇从未成为面向小农消费者的生产中心。
想法:这些挺细致的,但是以此反驳“资本主义萌芽”,要看你是如何定义这些概念的

(六)第六章 农民与市场

(1)农民的市场行为:主要交易物资是粮食、棉布等生活必需品。棉花、茶叶、生丝等也加入国际市场,小农也国际市场相联系。长江小农的市场行为首先是为了交租,其次是为了生存,所以这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生存推动的市场化,牟利推动的市场化虽然存在,但并不是主要因素。
土地买卖:土地的买卖受到很多复杂关系的限制,如亲族、邻里关系等
(2)信贷市场:信贷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四个层次,从互惠互利的信贷,到高利贷、当铺、钱庄。小农虽参与多重不同的信贷“市场”,但直接、主要参与的是互惠互利的信贷
劳动力市场:妇女等半劳动力市场的难以进入导致成年男子雇佣劳动力的相对减少
(3)本章作者从农民交易的商品类型(农民的市场行为)、土地买卖、劳动力市场、信贷市场四个方面来论证明清和民国时期农村的商品化与其说是质变性的不如说是过密型的。
(4)想法: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商业社会的过度有一个过程,而不是突变。我认为作者在这里将刚刚出现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小农社会与完全意义上的商业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对比,不是特别有说服力。但是,作者的区分是有意义的,农民为生存进行的市场化行为并不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什么作用,需要将基于此意义的商品化与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商品化区分开来,这可能只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而非前资本主义阶段。

(七)第七章 帝国主义、城市发展与农村过密化

本章的主要论点为:国外帝国主义的侵入带来农村人口的贫困和现代城市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
农村人口进一步贫困化的原因:(1)棉花、桑蚕和稻米进一步商品化,价格波动受到国际市场供求影响,不稳定(2)棉花、桑蚕、稻米的种植是否可以为农民带来收益,取决于单位面积收益增长和农业经营规模缩小之间的平衡,即种植的发展需要考虑过密化对收入的影响,农村手工业也是如此(3)豆饼、桑蚕、农用机械的推广伴随着新的剥削形式

(八)第八章 两种类型的村庄

本章作者将华北的典型村落与长三角典型村落进行对比,指出长三角的村落超族的组织松散,宗族关系稳固,小农社会较华北更加稳定,这也成为革命时期长三角对“反对封建地主”的革命号召相应聊聊的原因。

(九)第九章 旧政治经济体制改造

本章主要内容是国家通过对棉粮等主要产品的严密控制(粮食“三定”政策、棉花统购统销)控制商业,从而夺取农民的选择权。国家政权千百年来第一次利用党政权力机关延伸至村社,并且不仅攫取农业剩余,还通过直接命令和计划的手段,干涉农业生产行为,但管理存在局限性(把不同的村社并入一个共同的单元存在困难,而往往村庄原本的非正式领导者是比较成功的)。
1978年后,生产队长年轻化,不再以从事农事的能力评选生产队长,往日无人问津的生产队长成为农民晋升渠道之一。农民虽获得一定的自由权,但很大程度仍要服从上级规定。

(十)第十章 集体、家庭与副业生产

集体农场也存在过密化的倾向。为每个人提供就业机会的代价是低效和就业不足
集体农场讲妇女纳入劳动力的范畴但并不“同工同酬”,故集体农场劳动力更便宜。
集体下的副业生产。改革开放前,集体生产在规模大、资本密集的副业生产中占据优势,但在其他方面(如养猪)存在计划指令不计成本的情况;改革开放后,乡村工业的发展吸纳很大一部分劳动力,也产生逐利的新副业。
最终结论:家庭作为生产单位,其对家庭成员的动员能力更强,故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十一)第十一章 农业的增长与发展

集体化时期和包产到户的农业发展均是没有增长的发展。集体化时期,技术、气候、选种等对农业的影响要小于人口的增加;解放后,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自于非农就业数量的增加,而包产到户的意义是有限的。

(十二)第十二章 乡村工业化

(1)改革开放后,乡村工业因成本优势蓬勃发展
(2)与英国古典经验不同,中国的乡村工业化是“自上而下”的,这样符合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验
(3)贫穷地区,个体工业占优势;富裕地区,集体工业占优势

(十三)第十三章 乡村发展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斗争

(1)大跃进时期对农业生产的重大破坏在于副业生产,而非农业生产(在不适合规模化的方面规模化);国家增购增加+食堂无节制消费使得农民收入分配急剧减少;自然灾害。
(2)文革的影响主要针对村级以上干部,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小。
(3)大跃进和文革时期并未对农业种植结构产生巨大影响,真正的影响发生在80年代,由农村工业发展引起。
总结:不可以将改革等同于种植业领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斗争,而应看到它是需要再社会主义所有制下通过市场刺激发挥企业积极性的模式。

(十四)第十四章 半农半工的村庄

近代中国农村的变化是不含城市化的工业化和由官僚级别而非市场机会引起的社会分化,新的变化、新的观念对农村生活
和经济产生新的刺激。

(十五)第十五章 一个总结

(1)过密化商品生产阻碍农业和棉纺织业中经营性组织的兴起,进一步加强小农家庭生产
(2)国际资本主义的影响局限于加速棉业的商品化,并波及粮食生产,但对小农家庭,仍是生产边缘的进一步过密化。
(3)作者认为,长江小农的生活虽然与商品经济发生了一些联系,但主要是单向商品输送,少量工业品消耗,与英国自下而上的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商品化相区别。
(4)长江三角洲:村社力量弱,同族力量强,共产党革命活动没有华北成功
(5)集体生产制度进一步加强过密化倾向,农村工业化真正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多样发展。

(十六)第十六章 几点思考

(1)历史上,中国人口变化取决于死亡率,欧洲取决于出生率
(2)小农经济、中央集权的设计内生有过密化的要求
(3)过密化的农业生产者供养了城市文化和城市文明

三、论证方法

历史事例、引用论证、数据、对比论证
结束于2019年2月18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928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192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468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186评论 1 28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295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374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03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186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610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06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075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755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393评论 3 32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7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13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934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963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