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感觉自己越来越写不出值得一读的文字了,也越来越畏惧动笔,现在距离作业雨截止时间还有整整一个小时,我尝试总结一下近来的生活,希望能从中萃取出一些感动自己的,以及有益他人的成分。
写不出文字的原因,我觉得有两点。一是生活枯竭,也许是8月份天气燥热的缘故,用一个词来表达最近的状态,就是“焦郁碌”。
过去每年的夏天,我的生活都会迎来一次突变,从一年级升入二年级,从小学升入初中,从高中升入大学。而自从去年毕业工作之后,感天夏天瞬间失去了它的意义,只剩下工作,工作,工作。
看到很多朋友在票圈里晒军训,晒开学,晒出国,晒回国。而想到明天的我,仍然会佝偻着背,敲打着漫无边际的代码,这种一成不变的感觉,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也令人不寒而栗。
第二点,越来越觉得文字是一个不可捉摸的东西,很多脑子里想的东西,一旦表达出来就感觉变味了。包括读别人的文章也是,我看到了太多的定义、概念,太多的眼花缭乱,太多的浮光掠影,也太难让自己的内心掀起波澜。
看过朴树的一次采访,木讷而内向的也不善长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他选择在音乐中燃烧自我。
我觉得中国人是有其文字信仰的,对华丽的文字,我们都会不自觉的歆羡不已。
比如唐诗宋词,小时候的死记硬背,却能在年长之后的某一刻,令你怦然心动。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再比如一首现代诗: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以上文字出自冯唐,我很喜欢读冯唐的书, 冯唐有幼功,他说他写作,是为了看看汉语表达的极限在哪里。
我想象我是个矿工,拿“小我”当矿山,人性无禁区,挖掘人性的各种侧面和底线,看到山崩地裂和天花乱坠,每天得道,每天可以没有明天。
写作打败时间,写作是冯唐应对生活枯竭的方式。
生活枯竭的另一种表现,是会在影视剧中寻找愉悦感。
最近一个月养成了一个爱好——看剧,美其名曰通过别人的视角来体验不一样生活,实际上说白了,却是没有自己生活的人想在别人的生活里寻求价值认同。
每次看剧的时候,电脑屏幕像个巫师一样在发功,我就像被催眠了一样,灵魂一点一点被吸走。目不转睛、目不转睛、目不转睛。
之前谈到了文学,这是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话题,小时候常常讲,“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如果算上当代,那我觉得那句话后面,一定要加上当代影视剧。
娱乐至死的年代,影视剧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魔障。在连续看了一个月的剧后,感觉生活在梦里,然后画面动不动就在脑子里徘徊,都没法正常的理性思考了。
枯竭的第三种表现,就是喜欢集体。
一个朋友曾跟我说,他很怀念军训的日子。不用思考,不用选择,按教官的话说做就行了。
当生活枯竭到需要去逃避自由的时候,那该有多可怕。
记得刘瑜老师的文章里说,自暴自弃的最高表现形式并不是枯竭或者对枯竭的不加掩饰,而是通过投入集体的怀抱来升华这种枯竭,赞美这种枯竭,顶礼膜拜这种枯竭。
我觉得自己还可以抢救一下,该好好读书,认真写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