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人世上生活了有一段日子了,今天突发奇想,来写些反馈。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也算有了十五年的阅历,可还是没弄明白如何在这世界上活的自在,总是感觉有不少条条框框束缚着。有时在想,干脆变成一只鸟吧,飞向蓝天,没有别的干扰,远离地面也不会有嘈杂的闲言碎语,自己心里也是舒坦的。如此,也少了些他人及个人主观的束缚。
比如人际关系方面,越相处越觉着分寸感真的很重要。恰到好处的分寸感会让大家舒适,可属实不好把握。过度的谦虚就会变成虚伪,过度的友善可能就会变为献媚。进退得当,点到为止才是所谓的良策。
所以一方面不能太过热络,不然会显得没有边界感,另一方面又不能太过孤傲不群产生距离感。反正怎么样都是不对的,就好像凡事一定要践行“中庸之道”,朱熹是这样解释中庸之道的“不偏即谓中,不易即谓庸。”就好像一旦越过了法度,结果都必然是不好的。
恍然一看,确实有些道理。“极端者必尝苦果”“乐极生悲”诸如此类成语名言,讲的都是这个道理。这世间不是所有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大部分的人与事物都处于“灰色地带”而中庸之道就讲究这种调和折中,我曾对此深信不疑。
于是我便觉得我应该是个矛盾体,该是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也该是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最好不偏不倚刚刚好,这样才能保持所谓的和世界,和人的分寸感。但说着容易,实践起来又谈何容易。人是很难一直理智沉稳的分析利弊的,既不能粉饰太平,更无法高高在上的肆意指点。因此,你当然不可以做出类似:要求一个人既成熟稳重又有少年感。的无理要求来,诸如此类。
可是,世间真的有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处事方法吗?我们又如何找到那个不偏不倚的中呢?如今我反倒觉着,如此束缚自己,不见得好处有多少,反而失去了人最重要的真实。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人设”,不光在演艺圈荧幕中,生活里很多人也都是尽职的演员,在朋友面前该是什么样子、要在家人面前如何展现。很多人都给自己“设定”的有条不紊,反倒真实倒难能可贵了起来。
古人云:“人言可畏”,但我觉着人言固然可畏,但最可怕的是你永远活在别人的眼里,迷失了自己。当你摇摆不定时,别人的肯定或批评对你来说确实是极其重要的。可当你坚定的做自己时,你才是快乐的。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别人也会发现你的并非人云亦云的独特,反而更容易招人喜欢。
不看朱熹额外的解释,《礼记•中庸》本书里是这么写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我认为它所主张就是要让我们找到属于我们的“人生剧本”,去找到自己本来的样子,然后坚持的做自己,为自己而活,才是最好的模样。
所以若我如今同样也是个矛盾体,既是理想的现实主义者,也是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我也绝对是因为这就是我本来的模样,不是为了做给谁看,亦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有形或无形的好处。
而是,这便是我本源的模样,这边是我眼里的中庸之道。
就算平庸,但也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