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生涯目的:步入而立之年,各种角色增多,需要解决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问题,一年的696班主任工作,让我在家庭上的付出很少,减少了和丈夫的沟通,亲密关系一度陷入紧张;减少了对儿子的陪伴,导致儿子不要,对我没有依赖。在家庭中找不到存在感和归属感,也失去了和家人的情感联结。
经过价值观的探索,我最看重的一项价值观是“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而班主任工作和我的价值观有些违背。
同时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职业倦怠感,遇到了发展问题。其实,这里的发展应该定位是适应问题,当然主要问题是讲课能力不足导致的适应问题。
经过兴趣的探索,我其实很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喜欢把自己学到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和认知分享出去。霍兰德主代码是S型。
工作几年了,为什么没有及时培养自己的讲课能力?这里既有外界因素,也有内在因素。外界因素是学校提倡的“理想课堂”“新课改模式”,主张老师少讲或者不讲,一系列的制度和考评让多讲、“一言堂”的老师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慢慢这种课堂“少讲”渐渐形成一种气候和风气。我当然也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逐渐自己的讲课能力就退化了。
当然如果了解了生涯知识,就会发现领导提倡的思路和新员工实际起点并不在一个频道上。作为一名教师,底层能力还是讲课能力。新员工处在生存期,而领导们早已经步入了发展期或者事业期,这两个不同阶段侧重点并不一样。处于生存期的新员工,更应该注重提高生存技能,作为教师的生存技能无非是会“说”,会“写”。
内在因素是:自己没有想清楚自己究竟要什么,想要成为谁?自己有哪些优势?如果清楚的认识自己,有明确目标,就会对外在的一些虚幻的评价形成足够的定力。
回想起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是自己选择选修课课题,自己做课程设计,然后在课堂分享自己的学到的有趣的观点和故事。看到学生认真倾听的神情和积极互动,感觉很好。或许是讲课能力不足,但自己又喜欢表达,最后就通过写作的方式来表达。有一段时间,自己每次都会认真打磨作品,得到了写作群战友的肯定和很多友好的鼓励和建设性意见,感觉也是极好。
所以通过一系列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探索,自己确定今后的转型目标—成为中学生生涯教师。
第一,内在因素,是符合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目前不足的是能力稍欠缺,学了知识,拿到了证书,缺乏实践和练习。
第二,外部趋势,高考改革,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选科上更注重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这表明思维上有一个重要调整,原来学生更多去补短板,现在可以选择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板。
第三,育儿焦虑,想从生涯知识去帮助他突破,帮助他早点探索自我,弥补学校这块教育的短板,避免陷入应试教育的过度竞争。
职场上最幸福的事情是找到爱干、能干和值得干的“甜蜜点”,那么作为学生最幸福的事情也是找到爱学,能学、值得学的专业“甜蜜点”。如何找到这个“甜蜜点”,就靠生涯知识了。
外界对生涯规划有很多误解,生涯知识更多讲的是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认识自己的性格、优势、能力和价值观。它通过各种工具帮助你认识自己,而不是依据自己的经验给出任何建议来给你规划人生,最后做选择的始终是你自己。我自己亲自领教过咨询师,我也喜欢上了咨询师这个职业,从咨询师那里,我没有任何压迫感,有的只是她抛出来的一个个问题,我尝试回答,那种被倾听、被尊重的感觉很好。这和我的实际生活是截然不同的,老一辈人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给你提供各种人生建议和指导,根本没有耐心倾听你内心的声音。这也是两代人出现冲突矛盾的原因,之所以内心本能会排斥老一辈的建议和经验,特别是父母的建议,第一,他们基本上停止了学习,一辈子局限在一个小农村,视野格局受限,思想落伍,不可能给予很好的指导。第二,他们这一辈子自己的生活都过的一团糟,不管是职业发展还是家庭生活根本没有什么成功经验可以值得借鉴,所以按照他们的想法去行动,最后获得就是他们那样的结果,这不是我所期望的,他们的经验没有多少信服度。
很多人在工作或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于看不清自己,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苏格拉底那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可知认识自己并非易事。生涯知识就是帮助你更好的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