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第一章 时间之尺
活在“全部的现在”:从当下出发,联结过去与未来
1、像孩子学习“郑重”的态度
对于这个问题,民国时期的大学者梁漱溟先生曾以两字作答:“郑重。”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为什么说孩子有“郑重”的态度?因为孩子的好奇心,他的天真与童心,一直以“郑重”的态度在玩耍,反倒是成年人用戏谑的、游戏的态度去度过自己的人生。
2、不同场合,不同的时间视角
5种视角
积极过去视角 消极过去视角 享乐主义视角
宿命论视角 未来视角
3、由当下向过去与未来延伸
具有平衡式时间视角的人,在内心具有一种“延伸的当下感”,既可以“从当下来审视过去”,也可以“视未来存在于当下”,他应具有囊括“过去”和“未来”的包容性。
如何解决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的冲突
1、五年意味着什么
如果把五年作为做成一件事的时间跨度,那么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忍受头几年的挫败、煎熬和孤独,乃至别人的误解、嘲笑和攻击。这个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马上就有回报的立竿见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长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坚持才有大成的事,只不过,对前一种人们常常趋之若鹜,对后一种人们却避之唯恐不及——而正因为如此,才更有去做后一种事的必要。
2、两种视角下的思维差异
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对应不同的规划方式,各有利弊。
做远景规划时,人们通常会着重考虑目标的价值和意义。从价值和意义来看,这些远期目标的设定并无不妥,但是往往会缺乏可行性。而对于近在眼前的事情,人们会较多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和实施的步骤。但这种思路也存在副作用,就是它会让我们倾向于去做可行性更高、更容易实现的事,而回避更有意义同时也更具有挑战性的事。
3、如何解决生活里两种未来的冲突
一方面,从“远期未来”的角度,我们应该“重战术、轻战略”,减少对价值和意义的强调,也不要一个劲地担忧目标没有完成怎么办,而是应该多思考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把注意力放到“怎样去做”上,特别是放到那些立即可实施的行动上。另一方面,从“近期未来”的角度,应该提高逃避的成本,甚至可以采用一些“极端”措施,比如删除电脑里所有的电影、游戏,剪断网线,把手机换成非智能机等等。可能有人会说,电影删了还可以再下,网线剪了可以再接,手机换了可以再换,这个方法有用吗?有用。因为虽然可能会出现反复,但这种反复会使得原来简单且惯常的替代性行为变得更麻烦了,逃避的便利性大大减小,这便增加了当事人转而去做实验、看论文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另外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