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听雨长歌
今日看《康熙王朝》,有这么一段:
康熙帝帅兵亲征葛尔丹,皇贵妃容妃随驾。开战前,她私自去见自己远嫁葛尔丹的女儿蓝齐儿,两人抱在一起,痛哭不止,意图阻止双方开战。
夜晚,容妃回到康熙帐子里,跪下请罪。
康熙皇帝不怒自威,他严肃地对容妃说:「如果不是胤褆首先射击,你和蓝齐儿早就死在乱箭之下!」
容妃低头默然不语。
他侧过身去,语气变缓:「如果你和蓝齐儿死了,朕会伤心很久……可是,朕不会因为你们母女的死弃国家大义而不顾!」声音又徒然升高。
「你私自见蓝齐儿,扰乱军心,有失体统,从今往后你不再是皇贵妃,降为贵妃。」他声音低沉,再无过多话语。
容妃依旧跪着,脸上露出凄然与不解之色。
此时的容妃是无法理解康熙口中的「国家大义」的,她心中深深记挂是自己唯一的女儿蓝齐儿,她生死未明。
所谓「高处不胜寒」,自古以来,「寡人」、「孤」是最高统治者的自称。选择了权势,就要承受寂寞与寒冷。一个皇帝,他先是国君,才是丈夫、父亲和祖父。为了国家,他必须把国事放在首位,天下太平,他的妻儿才能安康。当他选择了皇位,就意味着承担巨担。
这样的男人一定是冷峻、喜怒不形于色。他的身份决定了他的做法。他是皇帝,注定生活在一个别人不懂的世界。即便是他最爱的女人,一样不能全懂。
「把乾坤留在我心中的一刻,
就已然注定我不甘寂寞。
把江山扛在我肩头的一刻,
就已然明确我男儿本色。
大男人不好做,
再辛苦也不说,
自己把忧伤抚摸,
风雨中依然执着。
儿女情长都藏在心窝,
任它一路坎坷。」
这样的康熙帝是文艺作品里的形象,现实中,斯人已去,我们只能从后人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他的形象。
康熙是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为了稳固大清江山,他必须考虑长远。他不是没有情感,他不可能不爱惜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他也是人。可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看过了太多尔虞我诈,看过了太多人的潮起潮落,看过了太多血雨腥风。这个世界,最难管理的就是人心。
他这一生,捕鳌拜、平三藩、定台湾、剿葛尔丹……在位61年,可谓殚精竭虑。他勤于政事,平日力戒骄奢、怀柔爱民。
他曾三次亲征葛尔丹,六年后,班师回朝,途中作《凯旋言怀》一诗:
「六载不止息,三度勤征轮。
边坼自此静,亭堠无烟尘。」
自此,蒙古高原恢复了往日宁静。
可是,经历了苦战后胜利的康熙帝,会不会有一丝丝落寞和孤独?
没有人知道。
但,这是一个男人的选择。
先秦时,琴师伯牙在荒山抚琴,路过的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乐曲志在「高山」与「流水」。钟子期道:「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叹。
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绝弦,终不复弹。
人们常说,知己难觅,知音难寻。
又说,一生得一知己足矣。
可谁又明白,找到知己又痛失知己的寥落?漫漫人生,竟无一人与我叙话抚琴!
《笑傲江湖》中,衡山派刘正风与魔教曲洋在音乐上志趣相投,互为莫逆。刘正风欲金盆洗手之际,却遭嵩山派黑手,但他在痛失妻儿之时,仍不肯伤害曲洋。
死前,二人琴箫合奏《笑傲江湖》曲,琴箫声终止,余音清袅,周下一片寂静,唯有皓月当空。
二人相视而笑,自断经脉,归于尘土。
以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世人看不穿他们心中的江河浩瀚,就认为他们活得惨惨淡淡。」
可世人不知,即便他们活得像一座孤城,内心中有过的充盈也无人懂。
很久之前读过宋方壶的一首词: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
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
一茅斋,野花开。
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
陋巷箪瓢亦乐哉。
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所以,你的世界,别人不懂,又如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