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下午,从正定县城,经过一个来小时的车程,我们到了研学的第二站——河北冀州中学,也算是到了衡水的地面上了。还没下车,就被冀州学校的大门震撼到了,很少见到有这么高大气派的学校大门,整个门楼有四层楼房高,宽度约四十米,人站在门下,就是微小的那么一个“点”,上面的红色行楷“冀州第一中学”六个大字,在阳光照耀下着实耀眼。据说,原来的校名是“河北冀州中学”,现在把“河北”去掉了,加上了“第一”两字,好像是要冲出河北,走向全国了。看学校的大门,还的确隐含着点霸气。但是,仔细分析“冀州第一中学”这六个字,也会让人有这样的理解:所谓的“第一”,还只是冀州“第一”罢了。(哈,开个玩笑)
下午的安排是这样的:首先跟着接待人员围绕校园走一圈,观摩校园景致。这应该是新校区。一如人有了名有了钱就要膨胀、摆阔一样,河北的几所名校,无一例外地都在取得了成绩之后,建设了新的校区,新校区的的最大特点就是“大”。这个新校区据说占地有500亩,有12000多名学生,加上老校区,共有学生20000多名。好家伙,这一所学校的学生比我们全县的高中学生还要多。我们县高中学生只有一万多点吧。校园建筑基本上是对称建设的。正对大门的原来是巨大的广场,现在改造成一系列的景观。这些景观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最先经过的是一座拱桥,名为状元桥,桥面上刻着几个不同寓意的字。过了桥,是几片草坪,草坪中间,竖立着几个交叉的门型的钢架,(难道是龙门?),在钢架底下远观,看到的是高大的汉白玉孔子塑像,塑像上书写着“大成至圣先师”几个字。这些景观,倒也和学校的职责和氛围相谐调。但是,再往前走,就是一个巨大的廊型建筑,再往前,是一个高达几十米的钟塔,名为“文宝塔”。不看名字,我觉得这些未必和学校有必然的联系。塔下面就是河流弯弯,曲廊环绕,花草树木生机盎然,是一个散步休闲的好地方。这样的景观设计,无非是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奋发向上,要牢记祖师爷的教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但是后面的呢?后面的设计莫非是告诉学生,学习好了,就可以登高望远,傲视天下?或者是就可以悠游生活,花前月下?(戏说哈)
参观完校园,学校安排我们进课堂听一节课,然后听报告。总算能进入教室了,可以看到真正的东西了,很多人对听课是满怀期待的。
和大多数学校一样,下午都是副课,语数外基本没有。有点小失望。别的副课我怕听不懂,就和同事一起选择一节地理课来听。地理课上讲的那些自然景观,地形地貌,矿产资源等,可以丰富我的知识。进了教室,真正感受到了学生的“多”,满满登登的共坐了将近90个学生。这在普遍都小班化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大的班额,除了可以多收费,恐怕没什么好处了吧。这节课是试卷讲评课,讲评的形式基本上是逐题讲解,老师和学生有互动,但是基本上是问答式,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基本没有。当然,讲评课不一定都要用这些方法,只是我想见识的没有见识到,想学的方法也没有学到,这又让我感到了失望。
原定的报告是由马校长作的,但是他临时有事,就委托了学校的德育处主任来做这场报告。她着重从德育方面介绍学校做的事和取得的成绩,这和我们的研学的目的主要是想在教学上得到借鉴还是有距离的。不过,她讲到的有关管理上的一些做法还是有新意的。首先是老师的陪学制,早晨5:30起床,晚上10:40睡觉,老师每天全天候地陪伴学生;坐班教研,上课前要集体备课,然后要说课,之后才能上课;集体备课常态化,每天下午3:30开始集体备课,长期坚持;注重培养青年教师,校内师带徒,校外和高校联合培训青年教师;提倡学生的自我管理,开展多样活动,培养学生素质,等等。在高三备考上,和我们的做法差不多。
离开了冀州中学,一天的研学也就结束了,这一天见识了不少,也学到了不少,就是不知道能用到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