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年间,唐穆宗每天沉迷于狩猎与美色中不能自拔,心甘情愿地放弃了父亲唐宪宗带来的功绩,让地方藩镇割据又死灰复燃。
他也没心思处理宦官干政给大唐带来的隐患。因为他有更棘手的问题需要处理。史上第一次科举舞弊案。由此引发影响千年政治格局的朋党斗争。
隋唐发芽的科举制度,在唐朝中期走向兴盛。意图启用寒门士子来对抗豪门世家的朝廷,推行文化普及,打破了世家门阀对文化的垄断。
无论是表面制度还是深沉政治格局,都动摇了门阀政治。长安街走马观花,探花雁塔题名等一系列的铺张活动,让文官选举制度深入人心。
但是还没能彻底摧毁豪门的根基。
因为唐朝的科举采取的是不糊名字,没有间接的人誊抄考卷。考生的名字让主考官一目了然。这就非常考验考官的品德和操守。
到了晚唐发展出行卷制度,有才能的考生提前把自己的著作编好名册,提前托关系送到考官的书案上面以求获得推荐。
这样托关系找门路势必衍生出新的腐败和行贿。财产丰厚,人脉深远的豪门世家找到参与科举的新思路。
高门士族在晚唐以科举之名变相地窃取了寒门的机会,重新进入朝堂。
但是不同于门阀政治,不再依靠家族世袭。而是重新找到靠山。推荐人,考官。成了举主,恩师。考生自动成了这些考官的门生。
诞生了人类新的伦理模式,朝中举主恩师提携推荐。门生维护,投靠举主。在同一考官下形成同门,师兄弟同僚关系。一起结党,一致对外。
这种新的关系网络,一直影响到千年后晚清政权,同党勾结,党同伐异,历代不绝于史书。
这场科举舞弊案的起源是由于,唐穆宗宰相段德昌为了推荐自己门生杨浑之中举,在辞去宰相前往四川任节度使之前,特意给考官钱微写了封推荐信。
钱微觉得段德昌已经人走茶凉。没当回事,结果杨浑之没有中举。
段德昌在与同党元慎和李绅合谋后,故意在向皇帝辞行的朝会上说起,这一科的考生都是滥竽充数。唐穆宗询问当值的元慎,李绅。按照商量好的计划,鼓动唐穆宗对这一届的考生重新复试。
结果证实了钱微的舞弊事实。但这种无差别攻击,不可避免地误伤到个别有实力背景的新考生。
山西闻喜裴氏家族,历经七朝,辅助唐宪宗削藩的裴度,山东郑氏家族时任宰相的郑覃。以及离宰相仅一步之遥的宗室李宗闵纷纷被牵连进这桩案子。
李宗闵成为未来牛党的核心。而与段德昌,元慎充当原告的李绅加上同在翰林苑的李德裕组成了李党。两党之间互相攻击,水火不容,构成了晚唐剩下几十年时间的主要内容。
反而这场科举舞弊案雷声大雨点小,只贬斥了当事人钱微,摘掉了几个进士头衔就结案了。
如果把这一切,怪到唐穆宗头上其实有点不公平,因为党争的苗头,早在唐宪宗时期就已经埋下。
十三年前,初出茅庐的牛僧孺,李宗闵等人参加科举,写了一篇抨击时政,隐射宦官的策论,通过关系被推荐于考官韦惯之,韦惯之选中这几名考生。并把考卷提交于朝堂。
但同时宦官集团的爪牙,裴均想谋求宰相,遭到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的阻击。裴均利用这个策论散布谣言,说李吉甫指使牛僧孺等人攻击宦官。
李吉甫为了自证清白,让韦惯之等人当了替罪羊。这样就与韦惯之的门生们结下怨恨。牛僧孺和李宗闵成了战友同盟军,这也是牛党形成的历史渊源。
这种官场对立一直延续到下一代,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以及他的同僚李绅和元慎成为唯一匹敌牛党的翰林集团,李党的核心。
斗争一直贯穿,唐穆宗到唐宣宗。五朝皇帝,将近四十多年的时间。
不过在科举舞弊案之前,党争都是以阴谋,私下斗争的形式出现,不敢明目张胆。还有点对事不对人的格调。所争议的主题还有点为国为民的意思。
现在这场舞弊案中,所有矛盾浮出水面,党争成了朝堂相互攻击的菜市场,官员之间无论对错,单纯地为了反对某个人而反对整个政策。真正成为乱哄哄的角斗场。
唐穆宗,武功不能收服藩镇于外边,文不能理顺文官于朝堂。内部不能控制宦官,外部管不了大臣的勾心斗角,可以算是唐朝最无能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