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是以必为置三本。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古者圣王,唯毋得贤人而使之,般爵以贵之,裂地以封之,终身不厌。贤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终身不倦。若有美善则归之上,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谤在下,宁乐在君,忧慼在臣。故古者圣王之为政若此。
上午,读书学习继续,并让指尖活动起来把心得体会敲敲打打在键盘上。
既然前面已经说明了如何尚贤的这种方法,却又不知道怎么去实施,那么我们的事情就和没有办成功是一样的。既然是这样就一定要为这件事定下三个基本原则。是什么样的三个基本原则呢?墨子先生说的是:若是那些志士贤才们的爵位不高,那么百姓们就不会足够地敬重他们,工资薪水不多,那么百姓们不会足够信任他们,若是因此d导致发下去的政令不够果断决绝,百姓们很可能不会畏惧啊。
所以那些古代的圣贤君王任命给贤达的人才以很高的爵位职位,优厚的待遇俸禄,赋能授予并任命他们以处理政务,给他们的是杀伐决断的权利。这难道仅仅是给自己的臣属下级的赏赐吗?这分明就主要是为了要把事情办成啊!《诗经》中说过:“告诉你应该要能够忧他人之忧,教导你应按照贤明的大小授予爵位,谁能做得到用手拿热烫的物品之后,却忍得住不马上用冷水洗手呢?”这是在说明人家那些古代的国君诸侯们不可不亲善那些继承者和辅佐自己的贤士们,只不过“用之有度”就如同拿了热物然后别忘了再用冷水洗濯一下那样,一定要让自己的手得到休息。
古时的圣贤君王们得到贤人而使用他,颁赐给与他们爵位职务并让他们地位显贵,甚至有必要会分割土地作为他们的封邑,终身付出也不怎么厌倦。于是,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们就以获得明君的赏识并全身心侍奉他,必全力以赴地担任国君安排的工作,也是乐此不疲终身不倦的。而且是如果有了业绩大且美好的功德,也坦然地归功于国君们,于是就有了功德美名在国君一身而怨恨诽谤在臣下自己,安宁欢乐多多在国君那边而忧愁悲戚多多在于臣属那边。古代那些圣贤君王们掌管国家政事社会事务,大都是如同这样的。
伯乐与千里马的历史观点我们早早就知道的,“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估计更早,先是有同心同德的凝聚力才会有群策群力的共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