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陆续续,从几年前开始读《论语》、《孟子》,今年开始读《大学》与《中庸》。
这类书,别一口气读完,悟道太浅。慢慢来,一天读一点,每天都有新的感悟。古代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贫乏,古人修心的成果尤为突出,今人借鉴,绰绰有余。
为什么呢?太浮躁太多选择太多闲杂事的今天,很难focus去一点点思考,素食文化、碎片知识反而成为主流。需得放弃些什么,才能成就心悟之高度。
窗外有风,孔雀竹芋的叶片,随风轻摆。喝口热茶暖暖胃,读读只言片语暖暖心。天光正好,和风煦柳。
《中庸》本是《礼记》的一篇,而礼记是《礼经》的辅助资料,内容大部分与《仪礼》配合,只有少数除外,《中庸》属于此类。由汉至唐,中庸属于礼记的一篇,宋以后儒学发展,朱熹将《大学》与《中庸》摘出,并做集注,与《论语》、《孟子》并齐。朱熹死后,朝廷将四书作为官学,从此独立成为经典。
今日读到第十四章,尤为喜欢。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简言之,在什么位置,做什么事儿,心态自然。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也。别有的没的,瞎想一通,累着自个不合算。把自个的心安置好了,再说别的。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这句我们很熟,不欺负下级,不巴结上级。以极正的心态做事,这样的人内心才能强大。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所以君子能够自居平易的位置来等待践行天命,小人则冒险追求幸运。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孔子也说了,做君子就好像射箭,脱靶了,别埋怨靶子,得从自身找原因。
现今社会,工作中会遇到一些人,稍微有恙,心理学名曰“人格失调”,——凡事有错误,那都是他人的错误。如果自己是这样的,稍微找补下,修缮自个内心,对别人好点,你改变不了他人,能改变的也只有我们自己罢了。如果身边有人是这样的,你可以引用孔子的言语教教他中庸第十四章。或者,了解了这类人的内心,你亦可以安然看待此人或此类事情。
读第十四章,尤为亲切。因为过去几年,自己历过这样的心理煎熬。回望过去,这个弯路和曲折的心理过程,似乎是必然。再坎坷的路,走过了,皆成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