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新课堂”主题沙龙上的分享
备注:“两新课堂”是“新素养,新课堂”的简称。新吴区教师发展中心的一个特色活动。以下是被拉得去发言时候硬凑的稿子。三五分钟。没用上,但可以留着。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老师,我想从另外一个小小的角度进入,谈谈在两新课堂的实践中,我们这个群体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2017年5月,新吴区语文学科两新课堂研讨活动结束后,我跟兄弟学校的一些熟悉的语文老师在一起交流,聊着聊着就讲到教师的素养。其实,任何一种课堂文化的推演,其核心都是教师。除了教学素养,教师本身具有丰厚的学科素养、人文素养,才是真正可以带来课堂变革的强大动能。要把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教师首先要千方百计提升自己的素养。因为教师不可能教给学生其自身不具备的东西。两新课堂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开端,能否据此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而且,这种共同体应该去行政化,更日常,更柔软,更延展,更开放,更包容?激情过后,我们在研训员顾春雨老师的鼓励下,让激情有了结果:安仁读书会。
由于读书会创立在这样一种充满贪婪的读取欲望的情境下,在这一年多的时间中,我们共开展了18次活动。我们共读了《论语》《向着明亮那方》等书籍。无锡教育研究的主编赵军老师、无锡教科院的黄树生博士等一批教育专家,走进了读书会,跟我们交流。2018年6月11日,在座有一位校长,给我们分享了他读鲁迅的心得。他是一位数学特级教师。当他把十八本鲁迅全集中的文字投影在大屏幕上的时候,我们的心里真正是被点起了一把火。素养,首先是一种内需与渴望。谢谢朱特。
我们读书会的形式不限于专家讲座、阅读分享,而是跟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一样与时俱进。我们还做过一期电影放映——纪录片《唐老师》,在微信群热议的罚站事件后又开展了辩论《学生迟到,该不该罚站?》。上个星期11月27日,无数人穿越浓雾,一起在3W咖啡中,怀念金庸先生,大闹一场。第十九次活动定在双十二晚上,我们读《苏菲的世界》。更有趣的是,不光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英语老师……不止新吴区,梁溪区、锡山区、惠山区的老师……我们愿意为了这每月一次或者两次的约会,穿越一座城市。
所以,两新课堂的实践,其实是给了老师一个新的生长点。静下来,读一些书。走出去,寻找尺码相同的人。做起来,干点有意思的事。我们以千方百计地提升自身的素养为起点,最终反哺于两新课堂,最终服务于我们的学生。有这样的初心在,每一堂课都会指向两新。就像有诗在,每一块土地都是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