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长怕春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惜春,一声长叹,春去也!
贾府里的四个姑娘,名字分别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暗含了春来春又去的情感起伏,从元春的“榴花开处照宫闱”到惜春的“独卧青灯古寺旁”,芳草鲜美的大观园已走向韶华零落,青春逝去,大地白茫茫的结局。
观遍红楼,惜春似乎一直都是那个可有可无的边缘人,她很少缺席大观园的活动,但所有的活动都没她的故事,她清清冷冷地住在大观园里,还没好好享受这世间繁华就走向了尼姑庵,众芳摇落,她的命运也多一分空灵之色。
01性格清清冷冷
惜春以“冷”著称。
曹公说她:“天生成一种百折不回的廉介孤独脾性”,尤氏“羞恼激射”:“可知你是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探春评价:“这是他的癖性,孤介太过,我们再傲不过他的。”
此皆由入画之事而来。
入画是惜春的丫鬟,贾府四春的大丫头各以琴棋书画为名,元春—抱琴、迎春—司棋、探春—侍书、惜春——入画。
若没抄检大观园之事,入画就像是画中人一样,安安静静地呆在画上。可巧,大观园整风运动,从入画的箱子里寻找一大包金银锞子并男人的靴袜等物。入画黄了脸,跪下哭诉真情,说是珍大爷赏她哥哥的,因她父母在南方,她和哥哥只好跟随叔叔过日子,可叔叔婶婶只知道喝酒赌钱,她哥哥只得把做小厮所得的赏赐托了老妈妈带来给她保管。
入画的哭诉中潜藏着兄妹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悲辛,连少有慈悲之心的凤姐都说饶了她这次,且看惜春反应:
“我竟不知道。这还了得!二嫂子,你要打他,好歹带他出去打罢,我听不惯的。”
“嫂子别饶他这次方可。这里人多,若不拿一个人作法,那些大的听见了,又不知怎样呢。嫂子若饶他,我也不依。”
书中说惜春胆小,害怕,故有此说。然而,为了撇清自己,为了自保,她表现出的苛刻实在太过了。
一夜抄检之后,大观园万木凋零。第二天,本以为风霜已过,没想到惜春遣人来请尤氏带走入画:
“嫂子来的恰好,快带了他去。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入画听说,又跪下哭求, 说:“再不敢了。只求姑娘看从小儿的情常,好歹生死在一处罢。”尤氏和奶娘等人也都十分分解, 说他“不过一时糊涂了,下次再不敢的。他从小儿伏侍你一场,到底留着他为是。”
惜春“咬定牙断乎不肯”,只为了入画丢了她的体面。
入画犯了大错了吗?没有,经尤氏证明之后,财物明白无误。足见惜春的冷酷无情,且不说入画身世的可怜,单只是从小到大伏侍的情谊,又怎会至于如此?
这是就很难说是“孤介”了,孤介是耿直方正,不随流俗。耿直方正便不会随便委屈她人,不随随俗更不会介意自己的面子,惜春身上有的只是孤僻冷漠,她的孤傲执拗像是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叛逆一样,钻到了一个黑胡同里死也不肯回头。
有人说这是惜春同宁国府做的切分,也有人说这是她的“了悟”,然而这种方式是否太极端,太偏执,太自私,太冷漠了呢?
惜春“了悟”的话里有着蛮不讲理的自私:“独我的丫头这样没脸,我如何去见人”“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
为了自己的情绪,自己的脸面,自己的尊严,就如此不考虑入画命运了吗?一个了悟了的人,不是更应该有慈悲之心吗?一个看破红尘的人,不是更应该淡然处事吗?同肮脏糜烂的宁国府做切割,一定要从身边丫鬟入画开始吗?
可见,“暖香坞”里住着一个“冷心人”。
02豪门冷冷清清
“冷”姑娘惜春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说到底,源于她的成长环境。
她是在繁华中孤独长大的,偌大的荣宁二府,没有一个知冷知热疼爱她的亲人。
她是宁国府贾敬之女,贾珍的胞妹,“珍惜”二字是长辈的期许,然而,惜春是从没被珍惜的那个。父亲贾敬为了长生,炼取丹药,抛弃功名,抛弃家人,也算是冷心人一个。惜春贵为千金,从小就被寄养在荣国府内,像孤儿一样长大,很少得到亲情的温暖。她出场时“身量未足,形容尚小”,正是需要被疼爱的年龄,可是爱从何来呢?
虽说贾母喜欢女孩儿们,把她带在身边一起养,但老太太最疼爱的是自己的两个玉儿,能给她的爱实在有限。并且老太太喜欢的都是聪明灵秀的,连自家姑娘迎春都要靠边站,更何况隔房的孙女惜春呢?
刘姥姥大观园搞笑那次,“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揉肠子”,若是有亲人疼爱,怎会拉着奶母来揉?大多时候,宝玉有王夫人抱着,黛玉有老太太搂着,对比这些兄妹,惜春焉能不伤感?
亲情的缺席,是她性格淡漠的一个成因。
惜春的年龄,大概在十二三岁左右,正处于敏感自尊的阶段,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偏偏她听到了一些不堪的议论,柳湘莲曾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那么,哥哥贾珍的荒淫恶行,一定都流传到惜春的耳朵里。
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子,长夜无眠之时,心中涌动的该是怎样的悲伤和绝望啊!
她能怎么办呢?又能怎么办呢?唯有躲,可是躲到大观园就不沾染外界的尘埃了吗?荣国里内也同样乌烟瘴气,贾琏沾花惹草四处留情,贾赦荒淫无耻逼娶鸳鸯,何处是净土呢?大约唯有佛门罢了。
听得越多,看得越清,内心越纠结,心底越厌恶,渐渐地,对宁国府的恨都化成了心中的冷,脸上的寒。
撵走入画,实在也是借题发挥,发泄着对宁国府对哥嫂的仇怨,只是可惜了入画姑娘,莫名地充当“炮灰”。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惜春的旁观里还有姐姐们的命运:身份尊贵繁花似锦的元春遭遇“无常”,亦或许在宫廷争斗中,命丧黄泉;温柔沉默与世无争的迎春嫁给“中山狼”孙绍祖,受尽折磨,只一载魂飞魄散;顾盼神飞精明志高的探春骨肉分离,远嫁他乡。
面对生离死别,惜春安能无感?姐姐们那逃不开的悲剧,是否会在自己身上上演?自己本来就性情冷淡,对男欢女爱厌恶恐惧,怎么能逃开嫁人的命运呢?
惜春的心越来越冷,明明身在锦衣玉食的豪门院,明明住在繁花似锦的大观园,明明有着暖香拂面的“暖香坞”,却心厌红尘,向往佛门。
那是她的铠甲,紧紧地裹着脆弱无助的心。
佛教,能使惜春超脱吗?
03不听菱歌听佛经
《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有这么一副清冷画面:一所古庙,里面一个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
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曹公“可怜”一词,道出对惜春命运的叹息,这是惜春的归宿,也是她的“了悟”之道:落发为尼,伴古庙青灯。
出了家的惜春一定超脱了吗?
书中的甄士隐、贾宝玉都选择了出家,但是他们都曾经感受过世间美好,都经历过烟柳繁华,都度过鲜衣怒马的少年,最终于大绝望中避世。
而惜春,生命还没走入春天,就杜绝了世间的一切美好,佛门只是她避世的法宝,是自保的工具,仿佛只要躲进佛门,就能保全自己女儿清白,就能避开世间一切污浊,就能逃避三春的悲剧,就能躲开被抄家的命运。
可以看出,她的出家,只是灰了心,是对红尘的决绝逃避,并非真正的超脱。
佛家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大意是说,心若清澈明净,哪里会沾染尘埃?
反观惜春,她的内心平静吗?没有,她心中充满了对宁国府的厌恶和憎恨,她只是借佛门切断和外界的联系,求佛愈近,佛心愈远。
入佛门之前,她的日子是灰色的,百无聊赖的。她“本性懒于诗词”,姐妹结社,她百般推脱,只在诗社中担任“誊录监场”的工作;她似乎有画画的才华,然而却没作画的热情,大家一起到暖香坞中,看到惜春的工作状态是“正乏倦,在床上歪着睡午觉”;秋去冬又来,一个园子画了大半年还没完工,贾母说“竟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
和香菱学诗的着魔相比,惜春的懈怠不言而喻。在万紫千红的画色中,她看到的只是万事皆空。
世事不尽如人意,这是难免的,但是大观园的女儿们大都用力热情地活着: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酒、凤姐理家、晴雯撕扇、探春改革……她们在自己的青春里淋漓尽致地挣扎努力着,谁能否认,活着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呢?
惜春只看到了大观园的枯寂,却没看到她的桃红柳绿,多姿多彩。
她的姐姐哥哥们无论如何,都有过憧憬有过美好的期待,都恣意放肆地享受过自己的青春,唯有她,如同瑟瑟的花儿,连绽放的勇气都没有。怎么能因为看到了她人的悲剧,就认定自己也注定是悲剧呢?又怎能放弃奔赴未来的勇气呢?
04内心宁静方解脱
一声长叹:惜春终是可怜人!她的悲剧是由无人爱无人疼、无人理解、被漠视造成的。她的冷,是为了自保,在那个时代,一个少女想要保持自己的冰清玉洁,除了出家,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吗?
可是,佛门也非净土。
贾敬修道,心中无道,只是为了长生;凤姐铁槛寺弄权,是净虚尼说合;其他尼姑,如水月庵的姑子智通、地藏庵的姑子圆心,把芳官等骗过去,不过当丫鬟来使唤。续书中让惜春进了花木繁茂的“栊翠庵”,过静养生活,但曹公的意思似乎惜春的境遇更为悲惨。
试想一下,当惜春从锦衣玉食到缁衣乞食,去掉富贵带给她的庇护,佛门之内是否也会展示肮脏冷酷的一面呢?到那时,又能躲到哪里去呢?
真正的解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宁静,有一颗慈悲之心,悦纳自己,善待他人,而不是“不做狠心人,难得自了汉” 的寒冷,更不是形式上的缁衣素服。
放宽心胸,不偏执,包容万物,一个人自然能够在世间游刃有余,有“容”方能“融”。达到这种境界,可能需要一生的修行,佛门之内的惜春,可否抵达?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愿尘世间的你我看透生活的真相,仍愿努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