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华为毛衣战之际,重读《留侯论》,向任总学习!
如果有谁的文章是不能错过的,那苏东坡的文章一定是必须放在前排必读的。大豪杰里最精彩的,最适合年轻人的,要挑出一篇来,《留侯论》一定是要看的,这是在殿试排名第二的文章,700字的短文里,洋溢飒爽的英姿即便是千百年后再来研读,也能从中读到独特的感觉。
开卷感受的首先是无比浩大的气势,《留侯论》的气势磅礴,从开卷的古之所谓豪杰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大海边上,那暖洋洋的水汽与大海的辽阔无边让人心旷神怡。论勇者,孟子论过,有匹夫勇,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信念之勇,苏轼另辟蹊径,从猝然临之而不惧,无故加之而不怒这个角度,去把人在大危大灾和突然急难的时刻的心理状态描写,去展示了一个人的大志,大勇。因其志远,所挟者大!远,大二字,一个大海的形象仿佛就要喷薄而出了!一个伟岸的张良形象油然而生。
第二段是起伏的波澜,大场面看多后引入了作者的思考,张良与下邳老人的故事非常的奇怪,古代很多人以为这个故事是神仙之怪,嗤之以荒谬,但苏轼显然与其他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一个故事,两个人的对话,理解的深刻与否,高下另断。这样的节奏,引人入胜,让读者好奇作者的见解,普通的作曲家就会开始把一些老生常谈的音律作谱,苏轼却把我们带到了当时的秦代,展现的是秦朝对天下仁人志士的刀锯鼎镬,始皇的锐不可当的气势与张良将所有希望寄托在东海一击,这种对比瞬间就把情节拉到了紧张的气氛。“盖亦危矣”。
正在紧张的节奏开始推进的时候,千金之子不死盗贼,却又把情绪拉回了论点,用鲜明易懂的道理告诉大家,黄石公的故事不是假的,张良的以卵击石的做法即便是现在的自己也能明白,有大才的人绝对不能死在这里,所以就好像在乐曲中有一个提档的音符,这个音符一出来,立马就要进入主旋律的高潮了。
高潮从楚庄王开始,用楚王伐郑,勾践隐忍,烘托出有大志之人必能有有大忍之意,张良被下邳老人教育了年轻要懂得藏锋后,在后来的楚汉争霸过程中,用此无往而不胜!“非子房,其谁全之?”
最后,一段太史公的貌如女子,是整个剧情的收尾,就好像《指环王》结局里教堂颂歌一样,平缓柔和的回归,即便这样的收笔,大豪杰也要来一句这就是张良所以称之为张良啊!作为最后的点题。
留侯论的气势,除了文章整体结构,用词精简,所得所思之精深,成全了年轻的苏轼,拿下殿试第二,也成全了本文。让我在读的过程中,欲罢不能,古之大勇气者,猝然临之而不惧,无故加之而不怒,不卑不亢的人,是因为他的心中有大的志向,所挟甚远!回头看我们今日,突然来一句质问就恍惚慌张,突然遇到问题就手脚无措,就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做好给自己树立远大抱负的准备。要想真正的临危不惧,要先学会忍,要想学会忍,要先学会战略准备。张良所学,无非“忍”与“先”罢了。
苏轼这样的文章,写在他20来岁,正是与我们一样的年纪,大豪杰必有大故事,于此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向优秀学习,多读多想,志大所思必远,这也是苏东坡能被称之为大文豪的原因啊!
《留侯论》原文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