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梅姑娘
文|塘中水仙(侯桂珍)
那个叫春梅的女子,在结婚前的那一天,喝农药自杀了!
春梅是兄妹四人中最小的一个,最大的一个是哥哥,中间两个是姐姐。
春梅的父亲曾是个铁路工人,工作稳定,收入尚好,那时特令人羡慕,只是很不幸,她父亲四十多岁就去世了。
她父亲原来的单位还不错,就将她即将高中毕业的哥哥给安排在铁路上做了一名工人。不久哥哥娶了一位同事做了妻子,她家的条件依然算是比较好的。
后来,初中毕业的大姐出嫁了,再后来是高中毕业的二姐出嫁了。当春梅高中毕业的时候,按说应该顺理成章,前有车后有辙,春梅就该和她的两个姐姐当初一样,该时刻准备着嫁人了。
而且,在姐妹三人中,其漂亮程度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春梅是属于最最漂亮的那一个,虽只有一米五五的身材,离修长还远,可也算是娇小玲珑,十分可人。
她皮肤不是太白,也算不上黑,只是显得有一些红润。那鼻子眼睛和嘴巴仿佛一样大,是那么均匀地排列在她的脸上,成为最美的组合。不笑是不笑,一旦笑起来的时候,嘴角两边各有一个笑靥。总之,人长得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是一朵梅花了。
从春梅走出高中校门的那一刻,她就惹得媒人你来我走,从没断过。
可是,偏偏春梅不是那种因循守旧的女子,虽然在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难的时代,没有考上大学,但是春梅的内心有多么不甘!
刚走出高中校门不久,春梅还算有幸,走进了一家村办企业,工作清闲。而且,因为企业就在镇子东北边缘,离家不远,春梅每天步行上下班,这也成了令人羡慕的一件事情。
但是,春梅偏偏不知足,天天见她上下班的时候,没有一次是空着手的,都是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书。
过往的人,走过她的身边,即使是近邻家十分相熟的人,她也不会和别人打招呼,而别人想和她打招呼的,她深深地低着头,也不会应声,甚至不看你一眼,完全沉浸在她一个人的世界里。
没有人能够走进她的封闭的内心,也就没人能够知道,她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对于所有上门的媒人,她一概拒绝。媒人和她母亲商量她的婚事,她默默不语,从她冷静、拒人千里之外的脸上,可以看出她内心强烈的抗拒。
久而久之,再没有媒人上门来。有好事的邻居就猜想,春梅心里可能是有人,不然各种条件的,在别人眼里已经很好了,她怎么就是稳如泰山、刀枪不入呢?
时光如梭,春梅成了镇子上有名的“老闺女”,多少人在奉行“闺女到了十七八,不是填房是穷家”的时候,春梅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年龄段,转眼到了二十八岁。同龄的别人家的孩子都该上小学了。
哥哥嫂子,以前再好,现如今也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了。
终于,她母亲在谨小慎微中,想和她促膝交谈,问问她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两个姐姐也轮番上阵,你方唱罢我登场。
年龄不饶人,压力山大。
终于,当大姐再一次亲自为妹妹春梅做媒人时,春梅脸上露出了笑颜,愉快地应下了这门婚事。
男方在本镇上的西门里,二十四岁,初中没毕业,人是高高大大的,嘴也是大大的,一身力气。自家有一辆蓝色的卡车,开车贩运粮食。家里很有钱,新房,按那时的标准,家里彩电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关键是他是个独生子,父母还年轻,春梅进去门子也不会有什么压力。
春梅什么要求都没有,任何条件都没提,就答应“结婚就行”。
接下来,男方家举行了轰轰烈烈的订婚仪式,没几天春梅就高高兴兴地跟着男方去领了结婚证。
这一下,春梅的一家人也彻彻底底把悬着的一颗颗心,各自放进了自己的肚子里。家里给她买了一辆茄花色的二六式自行车,一台缝纫机,还请木匠做了时髦的大立橱等等,是当地出嫁女子数得着的嫁妆了。
毕竟她在娘家待到这么大,没做过什么丢人的事,哥哥和两个姐姐都支援一下她,也是为母亲解决一个极大的难题。加上一些脸盆、镜子、茶叶盒、肥皂盒之类的离不了的小东西也都一应俱全,就准备着春梅出嫁时,一块风风光光随她嫁到婆婆家。
一家人在欢天喜地里,就等农历三月二十八那一天春梅出嫁日子的到来。
三月二十七日上午,已是准新娘的春梅,将自己一直保存的高中毕业照中的两张照片给了她母亲,她母亲理解这是让她记得:春梅出嫁后也是这个家里的人。
春梅就到她自己的闺房里,闭了门,家人在喜庆的气氛里也不去打扰她,人人理解,一个女子在母亲身边生活了二三十年,忽然断了这层关系,而踏进另一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家庭中去生活,那一种内心的茫然、痛苦和不舍,以及多多少少又有些向往的复杂心情,也就由她一个人清净清净去了。
然而,又是然而,直到傍晚时分了,家人感到安静得不像话,硬是扛开了春梅的房间,穿着一身新嫁娘衣服的春梅,她身边是一个空空的农药瓶,人已经没了气息,她脸上凝固的是痛苦扭曲的表情,身体是严重挣扎过的样子,嘴角吐着白沫,双手捂在肚子上,她倒在门后,脚上只有一只鞋子。
消息很快传出。有人为她可惜:嗨,三十岁不到就没了,那么老实的一个闺女,有人说她不孝:只顾自己,而忘了生她养她的母亲。
更多的人则是认为:她丧了良心,坑了和她领了结婚证的那个男孩子。说不同意就别和人家去领证呀!这叫什么?让人家空欢喜,破了财,还坏了名声。
只是,活着的人们说什么,春梅也听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