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否加剧了本土人才流失?

菲律宾每年流失的医学博士足以填满三家三甲医院,阿根廷顶尖高校的航空航天专业毕业生中,90%首选美国NASA。当发展中国家耗费财政培养的精英,最终成为发达国家创新体系的“零件”,这种单方向流动正在制造新的知识鸿沟。肯尼亚大学教授穆图阿的比喻发人深省:“我们像精心培育芒果树的园丁,却在果实成熟时看着商人全部运往海外。”

美国《科学》杂志2023年的调查显示,科研人员流向的决定性因素中,经费支持力度占比41%,设备先进性占29%,而薪资待遇仅占18%。这解释了为何新加坡国立大学能靠30亿新元的科研投入,将本土学者流失率控制在5%以下。反观某些追求“国际化率”而忽视内涵建设的院校,豪华的留学生公寓与陈旧的实验设备形成讽刺对比,这种“虚假国际化”反而加速了人才离心。

国际化的教育环境为本土人才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他们能够接触到不同国家的学术理念、研究方法和前沿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本土人才可以汲取世界优秀教育资源的养分,然后反哺本土。例如,许多留学生在国外学习先进的科技知识后,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回到家乡,利用所学的知识创办企业、开展科研项目,为本土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吸引了全球的人才汇聚,本土的学生和学者有更多机会与国际顶尖的人才交流合作,这种思想的碰撞有利于激发本土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升本土教育和科研的整体水平。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存在着加剧本土人才流失的风险。国外一些高校凭借雄厚的资金、先进的设备和优厚的待遇吸引着本土的优秀人才。一些本土的高材生在接触到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后,选择留在国外发展。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培养一个优秀的人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而人才的流失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此外,在国际化的浪潮下,部分本土高校可能会过度追求国际化指标,而忽视了本土特色教育的发展,导致本土教育的根基受到动摇,进一步影响本土人才对本土教育和发展机会的信心。

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简单地否定高等教育国际化。本土应该积极应对,一方面要提升本土高等教育的质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高校,从根本上留住人才。比如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待遇和教学水平,改善科研环境等。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给予本土人才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尊重,让他们感受到在家乡同样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既要看到高等教育国际化可能带来的风险,也要抓住它所带来的机遇,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和教育改革,让本土人才在国际化的浪潮中茁壮成长并为本土的发展贡献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