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近看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流水席样的人物轮番上场,前前后后好几十人,但故事写得好,散得出去收的回来,无论是出走延津还是回延津,都有一根绳系着:寻找一种彼此的认同和默契。
挺佩服作者的,不同时代行行业业小人物的故事信手拈来,各种日常和接地气的生活,虽跨越了时代,却异常鲜活灵动。不是俊男美女的写意生活,时时流露出生活的艰辛、龌龊、无奈甚至荒谬;没有鸡汤文里的回眸一笑,全是鸡零狗碎琐碎无奇的日常。也正是这满眼的骨感,让人倍感在一地鸡毛的日子里能有“说得上话”的人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回首我们自己的日子,看看父母的相处之道,别说志同道合就说能领会彼此话语意思的友人,都是很难得的。于是乎“懂得”二字值千金,也因此会有“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他人即地狱”的言论…扪心自问,翻边手机通讯录、微信朋友圈,能“一句顶一万句”的那个人在哪呢?
在我们老家,若极投缘彼此有还没说不完的话的人,我们会说和这个人“对言法”。妈妈是话不多的人,难得听她提到几个和她“对言法”的人,但能看得出,当她碰到这样的朋友,她会和对方聊得喜笑颜开,频频点头认同,这对不是话唠的妈妈来说委实不易。多年后妈妈来我的小家久住却总是沉默不语的时候,我在想,此刻,她是孤独的吧,是希望有个和她“对言法”的人聊聊天的吧…
如今,通讯和交通越来越发达,希望我们都可以可以说得上话即使身远在天涯但心却近在咫尺的一二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