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
那时的孩子几乎没有什么好玩的东西和好去的地方,每天捉迷藏,玩泥巴。到了晚上,就像泥猴子一样。脏兮兮的。
妈妈做老师,经常带一些书籍回来,什么《少年文艺》,《少年报》,《小学生作文》等,我都爱不释手。比起其他孩子来,又算好多了。
没有书看的时候,我就读春联,每到人家去玩,我都盯着对联看,那时脑子里记着很多的对联,过年的时候,我们家写对联都不用看书,而且都优美而诗意。值得玩味。我还爱看人家墙上的年画,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像什么《孔雀公主》,《七品芝麻官》等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消逝而忘记,都牢牢记在了心里。
我家隔壁有个男孩,他家有个亲戚在上海,每次他去上海,都带回好多小人书回来,那些都是我做梦都想拥有的,自己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于是,想看完那些小书,就是我最大的梦想。
可恨,他是个太狡猾的家伙。他知道我想看那些书。于是,他把他妈妈布置的任务,诸如,喂猪,铲草,打扫院子,甚至提水等家务活,全部转让给了我,我为了那些吸引我的小书,就认认真真地给他做事。
可气,他每次只借我两本,而且不许我挑选,我只好眼睁睁看着喜欢的书,却借不到。
可恼,还规定我归还的时间,我因为给他做事,却不能完成我妈妈布置的任务,所以跪搓衣板也是经常,我为了看完书好还他,把饭烧糊,饺子煮烂,也是经常。没少挨打。但我还是很开心。
后来我把眼光转移到高年级的语文书上,初中的,高中的,看得懂,看不懂的,什么书都看。
可是我的理科不好,这也是影响我一生的憾事。还好,我自己努力弥补,聊以自慰,呵呵,聊以自慰。
妈妈有次带了本《少年文艺》回来,我爱不释手地看,其中有篇文章题目是《歪尾巴的金鱼》,我看得哭了好几回。叙述了一个受尽继母白眼,冷遇,最后被遗弃的孩子的故事。那时真不知道是什么感动了我,小小的心竟然承载了那么深刻的伤感和共鸣,我不敢也不好意思大声地哭,睡觉的时候,把头埋在被子里哭。感伤的情绪没有释放,老觉得有口气堵在了心里。那天,妈妈学校发电影票 ,只能带一个孩子去,我主动要求看家,妈妈高兴地说,蓉蓉长大了,知道谦让了。妈妈一走,我就把门插上,一人又仔细看了一遍,最后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回。想起来,就像是昨天的事情,然而,已经过去好多年了。
那时的精神食粮是多么的匮乏啊。
妈妈托人买了台收音机回来,“春雷”牌的,我经常抱在怀里听,生怕漏掉了一个字,下地干活,做饭,去河边洗衣服都带着收音机,妈妈冷眼看我太入迷,经常把收音机给藏起来,我总能轻松找到,等妈妈回来,我又偷偷放回原处。收音机里什么都有,长篇小说连播,电影录音,书场,政治,新闻,音乐,文学,每一样我都发疯地喜欢。那时,流行配乐诗歌朗诵,《四月的纪念》十分流行,还有什么朦胧诗,也是从那时起知道了海子,舒婷,雷抒雁和顾城,知道他们是干啥的。这也许是最初的文学启蒙吧。
想起了一件趣事,那时我读三年级,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每天早上的早读课后,有15分钟晨会,专门读国内国际新闻,枯燥得很,对于小屁孩来说,根本不知所云。那天教语文的黄老师突发其想,问我们一个问题,“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哪两个文明?同学们面面相觑,大眼瞪小眼,老师不甘心,又点名让同学回答,一无所获。当他把目光转到我的时候,忽然灵光一闪,大手一指,你来说说,我站起来,脆脆地说,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全班哗然。
黄老师又问,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 一副不相信的样子。
精神文明指思想好,物质文明是吃得好,穿得好,我答。
最朴素的理解。
全班哗然,老师推推眼镜问,是你妈妈教你的吗?
我没说话。老师又说,你们要像蓉蓉学习,不仅学好书本知识,还要多学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
小小的心飞起来了!鼓胀起来了!像鼓满了风的帆!
下课后,老师一脸兴奋地到办公室问我妈妈,许老师,您把孩子教育得真不错!她居然能回答其他孩子不能回答的问题!您是怎么教的啊?
妈妈头也不抬地说,我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教她这些,都是从收音机里听来的。
老师愕然。
............
梦里花落知多少?
那些懵懂的岁月,够我一生拣拾了,那些记忆中的人和事,也许也要一生来回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