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这个词并非国人发明创造,是个泊来品。记得多年前刚开始进行非遗申报时,干部群众大都不了解“非遗”是个什么东西,自然也未能引起当各级领导的重视。
曲周小河道村神马艺人李改莲和女儿、外甥女
有位县领导就曾在会议上讲,非遗能当饭吃吗?能当工资花吗?是的,县里穷得连干部职工的工资都开不了,谁还有心思去研究、申报什么“非遗”啊?这事也不全怪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文化水平低,实质上是国家多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略文化发展的一个形象的表现。
曲周东街龙灯
事物发展不会以某些领导的意志为转移的。事情过去了这多年,“非遗”这洋玩意在中国很吃香!闹得你抢我夺,竞争激烈,有的地方为此竟大动干戈。原来一味没被人当会事的地方小吃,竟也引来了北京广州的客人来品尝,还有洋人也来凑热闹;
曲周前河东村龙灯艺人于晓科
原来一个地方小调,依依呀呀不中听,非遗申报成功后,市里来人,省里来人,问寒问暖,还拨专款。你说这非遗还真的当饭吃了,当工资花了!当年让你申报,你认为不能当饭吃,没报,如今使展浑身解数去申报,非遗却不理会你了!
曲周安寨花车
大曲周申报的非遗不算少,国家级的有龙灯,省市级的有曲周花车、皮影戏、四股弦、木版年画、南油村粉皮、白寨挂面等等,有十几项,还有些正在积极申报中。
曲周安家饸饹
今天非遗己深入民心了,一些没有文化的乡下老人也都知道非遗的厉害。我到农村拍摄民俗片子时,有些老艺人总要问我:我这个手艺能不能报上非遗啊?每到这个时候,我就想到了当年那个领导说的话:非遗能当饭吃呀?
曲周白寨手工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