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四大古国,东方有古中国和古印度,西方有古犹太和古希腊。从思想方向上来看,古印度的佛教思想于唐朝时期大量涌入古中国,而古希腊后就发展成为古罗马。思想这种闪光的东西产生得格外奇妙,看似偶然发生,却总是让人觉得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在中国思想大潮之中,儒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总是被人一起提及,而西方则经常谈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苏格拉底,孟子和柏拉图,荀子和亚里士多德都分别出现在同时期。这个应该就是在分析东西方文化时经常提到的东西,事实上也确实很有研究的价值。
就苏格拉底而言,他的思想跟孔子有很大的相似性。在苏格拉底之前的时代,知识的传播是一个什么样的呢?其实,是在一个极其封闭的环境里,通过购买门票而获得入场资格。在一个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社会,平民想要获得知识便显得尤为艰难。那苏格拉底做出了什么呢?他呢,在空闲的时候就搬个小板凳,站在集市码头这种人群密集的场所,大声的宣讲。他格外注重人的后天的培养,他有一个十分有趣又伟大的信念“我要让所有物种都能听到我的思想。”这种信念一直支撑他,支撑到了听众越来越多的时候,支撑到了他搬到广场继续他的宣讲的时候,支撑到真的是所有物种都能听到的时候。说了这么多苏格拉底,那么苏格拉底的思想到底和孔子有什么联系呢?
在孔子之前的时代,我想从三个方面进一步解释。
第一方面,鬼神观,人们都以为有鬼神统治着这个世界。《左转·桓公六年》中这样描述“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在这里我想多解释一句,现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赋予给了鬼一些不好的定义。其实,“鬼”在古代,是神的一种,是圣人死后化身的依旧具有人格化的神。因为“鬼”这种观念的形成,商代以后愈发相信占卜和鬼神。
第二个方面是占卜观,当时数术非常流行,其中便以占卜为代表,有“凡事皆问易经”之说。《易经》中说“占事知来“,就是对于古代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现代的人有相当一部分都觉得古人着实愚昧,但是,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占卜却可以带来安全感,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梅尔·吉普森导演的《启示录》,他对这种问题曾经做过生动的描述。还有一点有趣的地方就是《周易》从不绝对,尤擅用转折,一件好事一定会跟着一件不怎么好的事,一件坏事却又经常跟着一个好事,所谓福祸相依就是这个道理。虽然道理简单,但是却能给人带来极大的精神上的慰藉,尤其是在极度妒困境中的人们。
第三个方面是天的思想,人们对于天格外崇敬,认为社会制度都是由天地创造的。《诗经·烝民》有这样的一段“天生烝民,有物有则”这个烝民指的是老百姓,天就是至高无上的创造者和领军者。
公元前770年,周王室东迁,这个时候的掌权人是谁呢?是周平王,大家可能对周平王的了解并不多,但一提到他的父亲,就都知道了。他的父亲就是鼎鼎有名的周幽王,就是那个味了搏美人儿一笑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这件事情造成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就是天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同时诸侯也失去了对下级的控制,周王室迫于无奈,迁都,改西周为东周。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孔子就出生在这样混乱的西周末年。
很多人对孔子的出身也有很大误解,总是把它当成屌丝逆袭的典型,针对他的私生子出身做了许多文章。但是事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呢?
孔子虽然是私人子(要不然也不能名丘嘛,据说孔子就是他的父亲在山坡上与人偷情的产物)但是他的家族不是普通家族,他的父亲绝非普通人。他们皆是周代诸侯国——宋国君主的后代,其父名叔梁纥,人品出众,博学多才,能文善武 ,是“鲁国三虎将”之一(他71岁生孔子,其能力可见一斑)。而且当时他们家里正妻生了十二个女儿但并无一子,所以孔子很快就被接回来好好培养了。虽然称不上是锦衣玉食,但确实可以接触到普通人人见都没见过的名士和书籍。总之,在那个极为混乱的年代,孔子作为诸子百家里唯一一个详知生卒年这件事,也就说得通了。
那么孔子到底做出了什么贡献,才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呢?孔子的行为是如何影响到整个社会呢?为什么儒家地位在历史当中总是反反复复浮浮沉沉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待下集———《孔子思想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