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春节档的《你好,李焕英》让观众又笑又哭,电影的情节简单、温馨、感动,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悄无身息地将观众带入到与自己母亲的回忆中……
母爱,谁能掂量得出这两个字的重量?
儿时的生活中,记忆最深的当属与母亲的点点滴滴。母亲出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外公家“成分”不好,儿时因为高烧导致弱听。在周围人眼里,母亲总显得很不起眼,但是在我眼里,我的母亲是最为重要、最为伟大之人。母亲与我的教养,虽没有多少言语,但让我受用终身。
以身作则
在灰土飞扬的农村,“干净”一词显得很“奢侈”,但是我的母亲却是个例外,我记忆中的衣裳虽然破旧些,但从来都是干干净净的。每个早晨,总能听得见母亲擦扫的声音,长久以来,我曾误以为每家每户妇人每天早晨都必须早起扫院子、整理屋室,每顿饭后一刻也不停歇,便会立马钻进厨房洗涮收拾,家里物件摆放得也总是整整齐齐。母亲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耘在田间地头,从未听到过抱怨的声音。但是母亲从未告诉过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作为子女的应该做干些什么?而我们兄弟两在母亲好习惯的影响下,也自然跟着学会了好多,三年级就学会洗自己的衣服,奶奶母亲下厨时,我们总在一旁打下手,帮着爷爷挑水,这些事情从小我们都做得很是得心应手。母亲教会我:要以身作则,做最好的榜样。
从不强求
记忆中的母亲,从未给自己争过什么,也从未给我们“撑过腰”。我小时候总以为自己的母亲是因为听力弱,所以自卑,不愿意与人去争些什么,实则不然。小孩子调皮,经常在田间地头打得哇哇直哭,几家大人也争得面红耳赤的。我记忆中唯一一次“告状”,母亲跟我说:“总是你不好”,现在想来,那时候就算我没有错,但在母亲看来,这些事情无非是小孩子间的淘气,若一味的争强好胜则会带来更大的矛盾,实数不值当。母亲也从未因为我们的学习成绩好或不好、夸赞或责备过我们,记得那年我高考落榜,心情低沉,成日郁郁寡欢,母亲虽替我担忧,但是她又不会讲大道理,只听她跟邻居讲,“让孩子好好歇歇,今年没考上明年还可以再考,实在考不上也可以学个什么手艺,总会有口饭吃的”。母亲教会我:相信所有事情都有定数,不用太过强求。
永不言弃
曾经一直有一个问题在困惑着我,母亲目不识丁,也不会数数,但是打毛衣、绣十字绣、做布鞋却是全村做得最好的一个,经常有别的妇人前来讨教。我曾经问过母亲,“您不会数数,那这每圈打多少针、每行绣多少针,您是怎么算的?”母亲说:“做着看么,做出来觉得不合适拆了再做”。简简单单地一句话让我猝不及防,每个人在世间生存都有各自的法则。是啊,不会数总会看么,定下第一行,第二行是多是少眼睛总是可以看得到的,那少了补几针,多了拆几针,它不就一样了么。但这种来来回回、重复劳作的毅力,又岂是常人能有的。所以,自小我从不会因为周围同学比我背课文背的快,学习比我学得好,就自暴自弃、自我放弃,总觉得有付出定会有收获。母亲教会我:凡事只要肯努力,总会有好结果。
深情不语
母亲是一个几乎没有话的人,长这么大我也很少跟她讲过我的心事,她也不问。但是,她却总是在旁悄无声息滴关心着我们,默默地给我们提供一些她力所能及的关怀。记得有一年春节回家偶遇母亲感染风寒,过年几天饭菜没有往年那么隆重,待我走后,听我婶娘说,母亲她哭了,说我这次回家,她身体不争气,孩子一年好不容易回一趟家,还没给孩子好吃,心里又亏欠。这些年,父母随着哥哥去了新疆,我们离得更远了,去年和今年因为疫情,我没回去探望他们。年关将近的时候,母亲几乎每晚都会打着俩侄女儿想我的由头跟我视频,问我年怎么过?吃什么?冷不冷?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心里明白,她对我的思念不能让我觉得我对他们有愧疚之感。母亲教会我:用心去感触,不言不语的情深依旧无可取代。
我的母亲,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人,她不会说出“我的儿子,只要他健康快乐就行”这样的经典语录,但是我想她心里定是希望自己的儿子:每天开心、快乐,活得温暖且舒心以待有生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