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生而为山,何拘为一朵花?
你生而有翼,何愿一生匍匐?
稻盛和夫曾说:“欺负你的人因你的软弱而来,欣赏你的人因你的自信而来,不在乎你的人因你的自卑而来,爱你的人因你的自爱而来。”
爱就是要表现自己,互相吸引,而彼此也会因为爱成为更好的人。
如果家长苛待甚至牺牲自己,就会不自觉对孩子要求过多,期待更多精神回报。
很多人会在“躺”和“卷”之间循环往复做“仰卧起坐”。
值得忍的事才忍,把意志力花在刀刃上,才能集中力量干大事。对于不值得忍的事,不如及时行乐,获得最大的满足。
快乐和存款一样,是需要积攒的。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命运就会出难题,解决这些难题是需要耗费心理能量的,如果平时不存钱,到有急事时就拿不出钱,内心能量也是一样,平时要保证自己舒坦、自洽,积攒内心的“存款”。在任何时间都竭尽所能哄好自己,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心理学上有个“出丑效应”,指的是人们不太喜欢那些没缺点的人,因为会让人感到紧绷,而有些小缺点的人更讨人喜欢。外婆毫不避讳甚至经常幽默调侃自己的缺点,比如数学不好、逃课、没考上大学、做事不管不顾。但就是因为她真实、自然,我们才觉得她更可爱,也可以放松地在她面前做自己。
再三告诫我:“先敬罗衫后敬人,穿好点能省掉许多麻烦。”然后反复提醒我:“不要在一开始就表现出家境不好。”
学业、事业、家庭成功是人处于金字塔尖的状态,要付出很多才能达到。正因此,享受是非常重要的事。努力勤奋,不是就要亏待自己,竭泽而渔。压迫自己,很容易反弹,不可持续。在东亚文化中,享受往往是不正当的,享受时人们会心存忐忑。但人的生存需要耗能,只有不断蓄能,才能应对持续耗电的状态。因此我们每天都要坦然去享受,像工作一样自然。
请尽力照顾自己,让自己健康、舒适和快乐。对自己坦诚,不要欺骗自己。成为温柔而有能力的成年人,用心呵护自己内心的孩子,给自己多一些宠爱,珍惜生活的每一刻,记住每一个值得记住的感觉。请理直气壮地享受,因为:
我们需要积攒足够多的光芒和美好,去抵御生命中那些不可避免的黑暗和艰难。
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这样,有些人只能是一段时间的同伴,旅程结束,就不要留恋了,继续往前走,前面又有新的风景。”
“如果一件事会影响到你,你就要主动行动。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要在他身边点燃一根火柴,大喊失火了,才有用。装睡对他只有好处时,他才会装睡,没好处反而可能有害时,他立刻会跳起来。”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写道:压抑的情感不会消失,它们会被活埋,但会在以后以更丑陋的方式出现。弗洛伊德认为,压抑的情感会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导致焦虑、抑郁甚至精神疾病。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小时候“很乖、很听话”的孩子,突然就厌学了、崩溃了,即便在外面遭遇了可怕的事情,都不敢告诉父母,父母甚至还会疑惑“孩子怎么什么都不告诉我?”
或许没有作者那么好的家境,没有那么好的外婆,作者说的那些并不适合每个人。但有些东西是感同身受的。比如父母的教育方面,从小自己就是个别人口中和父母眼里的懂事孩子,因此谦让,不争抢,在有好机会不敢去争取。想想父母的遭遇等总在脑海里萦绕,我似乎也没有真正考虑过自己喜欢什么,因为我的喜好是建立在不给父母增添麻烦的基础上的。我的妈妈是个典型的任劳任怨的妇女形象,我特别不理解为什么每次自己买了好吃的,第一件时间分享给她时,她老是拒绝,久而久之,我再也不敢跟她分享东西了。这种沉重的爱让我反感甚至有点窒息,我学会了小心翼翼,哪怕在很亲的人面前,成为讨好型人格。有时候会产生一种不配得感,觉得父母没有的,自己拥有会不会影响到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许多父母都有的心理,但在期待别人成为自己眼中的人时,有没有想过自己应该怎么做,为子女多争取一些机会呢?苦难并不能造就人,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在一次次与过去的自己作对,也在一步步治愈自己。或许有些创伤一时半会儿没有办法修复,但我们可以不把它带给其他人,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