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1月31日,美英的一些教会将北京城内三所著名的教会大学合并,成立一家新的大学。
这三所教会大学分别是汇文、贝满与协和。
教会大学的优势在于:其一,教徒众多,善款众多,募捐容易,从而资金充足。其二,有一整套办学的宗旨、理念和方法,到一个地方,只需要照搬,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所以,这三所大学都是牛皮哄哄的存在,谁也不服谁。
教会中的老大——美南长老会,要找一个能以德服人的教徒,来当这所合并大学的校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出生在杭州、父母是早期来中国的第一代美南长老会传教士、11岁回美国读书、进入神学院、结婚后回到杭州布道、做过南京金陵神学院教授、担任南京教会事业委员会主席、兼任过记者的司徒雷登成为了最佳人选。
算下来,他在中国待的时间比在美国的时间更长。他自己也说,我是一个中国人,多于是一个美国人。
他欣然赴任,经过多方斡旋,将合并后大学改名为“燕京大学”,正式出任第一任燕京大学校长。
(左二为司徒雷登)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任伊始,司徒雷登开始筹款扩建学校,买下了清华园西面的一块地,请了美国著名设计师亨利·墨菲按中国理念进行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建成了当时中西合璧的美丽燕园。
另外,他不拘泥于教会大学原有的办学理念,深知教育政策要符合本土化要求,才能立足和发展,所以,在后来中国政府教育部要求大学校长必须要中国人担任、不能强迫学生崇拜宗教、禁止设置必修宗教课程等,他都一一照办,也从校长退居到校务长一职。
他还高薪聘请了一些有名望、有真才实学的大师来任教,而且从不拖欠工资。
真正让燕京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地位的,则是哈佛燕京学社的建立。两校同时招收研究生,合作培养,在国内外名声大振。
有人认为,司徒雷登担任校长时的燕京大学,和梅贻琦担任校长时的清华大学,以及蔡元培担任校长时的北京大学,是齐名的,呈三足鼎立之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中,个人、学校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进退的。
先后经历过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的燕京大学还是因为教会大学的本质而快速地结束了33年的历史使命。
司徒雷登如果一直待在燕京大学,他会被后人当成白求恩式的人物而永久缅怀着。
可惜,他在日本人的监狱内待了4年后,在1946年被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一职。
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在新华社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司徒雷登就这样黯然离别生活了45年的中国,从此再也没有踏上中国的土地。
1952年,在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中,燕京大学被分拆给5所大学。
其中,文、理科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经济学系并入中央财经学院(今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民族学系、社会学系、语文系(民族语文系)、历史系并入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
燕京大学留下的燕园,作为北京大学的校址,一直至今。
从此世上再无燕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