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都处在一种集体焦虑之中。
这种焦虑,来自未来的不确定性。因为焦虑,我们很容易不知所措,好像人生千万种选择,到处都是机会,实际上却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是好。周围有那么多陌生人乘上时代的快车策马扬鞭,使我们感觉自己期待的前程好像也唾手可得,然而审视自己,在一次次的失败和失措后,发现根本不知道要怎么走。
我们周围貌似存在很多机会,实际上能被我们抓到手里的,却少之又少。每个人都被困在枯井下面,期待外面的蓝天,看着树木伸出的枝丫,奋力地跳跃想要抓住它,却没有意识到,周围存在很多人,同样觊觎那根能够帮助他们逃离升天的树枝。我们都在蜂巢里,却以为自己是唯一一个看到阳光的人。
很难说这个时代对我们年轻人是否友好。它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宽广的时代,但是实际上,它对差异的包容性依然很低。
我们还远远没有进入到一个自由的社会,即使“自我觉醒”“能力为主”的口号喊了很多年,现在依然是学历至上,所有年轻人把整个青春,几乎都献给了那张录取通知书。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人中途辍学,几年后创业成功;有些人不顾家人反对投身音乐、电影或者旅行之中,收获快意人生;有人爱好美食,所以开了一家饭馆,生活惬意;有人热衷手工,最终一场艺术展览功成名就。这些故事一次次被提起,恰恰说明这些行为本身还不被主流规范认可。每个心中有梦的年轻人,需要不断靠这些故事告诉自己,还是有可能成功的,我们还是有希望的。
当有一天,我们能做到各有所长,评价标准和生活方式不被统一评断的时候,才说明我们真正走到了“自由”这一步,但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没有机会享受到了。
所以贫乏的包容性,是当下年轻人焦虑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问题是,这个时代给我们年轻人的机会,到底有多少?
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次大洗牌,一部分出身不好的人在这场混乱的交融中,真的可以改变命运。从这一点来说,这个时代对我们年轻人,又没有那么残忍了。
可是关键在于,它给了多少人这样的机会,最终有多少人能够在这次竞赛中胜出?十分之一、百分之一、还是千分之一?
这个比例可能很低,但是不论有多大的概率,这个时代都强迫我们必须去搏一把。
就好像我们出生在一片沼泽里,周围有几片岛屿,我们不得不去挣扎,去抢夺为数不多的空地。否则,我们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待在原地,看着自己一点点沉下去。
这和运气无关。换一个时代,有另一个时代需要我们承担的代价,换一个国家,有另一个国家需要我们承担的代价。
不妨看看日本,日本社会文化和经历和我们很相似。过去一百年内,他们经历过繁荣,也遭遇过经济泡沫,他们的房价也曾经像过山车一般起伏,很多人的青春也因此砸了进去。现如今,他们的年轻人,正过着一眼望到头的人生。日本近年来没有新兴经济,那些占有统治地位的大企业,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很多人工作一辈子,可能也只是一个职员,坐在电脑前敲敲打打,从年强力壮,逐渐磨没精气,一直挨到退休的年纪,自己这颗螺丝钉,才终于从社会机器上被卸下来。
这就是当初很多疲于奔命的年轻人,所追寻的安稳。
与我们相比,日本的年轻人就出生在岛屿之上,随着人数越来越多,空地越来越少,岛上的人们必须牢牢抓住地面,虽然很拥挤,但是依然可以保证不掉入沼泽里。他们要承受的不是挣扎的痛苦,而一辈子握紧双手的痛苦。
你说,那边有一块更好更广阔的岛屿,你们为什么不去呢?他们看看那片遥远的岛屿,再看看周围的沼泽地,摇摇头,手抓得更紧了。
这同样是一种不幸。
哪条路都要做出牺牲,只是不同时代和国度的人,做出的牺牲不一样罢了。说不清哪个更好,哪个更糟糕。我不知道我们的后辈有多大可能会过上完全自由的生活,但我知道的是,在此之前,社会已经抓住了我们的衣领告诉我们,还有挣扎一下的必要。
我不知道以后的故事,我只知道,我们这代年轻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在焦虑中攫取为数不多的能量,去争取渺茫的机会,要么选择一动不动,就这么慢慢地沉下去。
我们这代年轻人需要一种勇气,这种勇气可能不怎么聪明,但是一定非常无畏。
我忽然想到那句话:
“大圣,此去欲何?”“踏南天,碎凌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