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故事说起
朱熹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性人物,更是福建的代表性人物。有一位重要领导人,来福建调研提到福建历史人物时,第一个是朱熹,第二个是林则徐,第三个是郑成功。由此可见,朱熹不管是研究中华文化,还是作为一个福建人,不可能不提朱熹。为了便于大家认识朱熹、了解朱熹、走进朱熹,我们从一组数字来看朱熹,首先从他出生的一个故事说起。
1 名人的出生
古代名人的出生,都富有传奇色彩。
比如,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名纥,字叔梁)是鲁国的一个将军,他的正妻为他生了九个女儿。叔梁纥不满意,便纳了一个妾,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可又是瘸子。叔梁纥还是不满意,于年届古稀与不满20岁的颜征结婚,由于二人年龄相差悬殊,不合当时的礼节,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这里“野”是不受约束的意思,我们常说“谁心野了”,就是这个意思,“野合”就是“不合礼节”的意思。叔梁纥和颜征为了生育,经常跑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再赐一子。后来生下孔子,叔梁纥认为这是去尼丘山求神得来的,就取尼丘山的“丘”为名,“尼”为字,因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
再比如,民族英雄岳飞出生的时候,有一只大鹏鸟飞来,大声鸣叫着,从他家屋顶超低空飞过。于是他的父亲想让自己的这个儿子,像这只大鹏鸟一样,将来可以展翅高飞,于是为儿子取名为“飞”,取字为“鹏举”。
2 喜火祥兆
朱熹的的出生也同样富有传奇色彩。
朱熹出生于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那时,朱熹他家人,寓居在南剑州尤溪县(今属福建)城南郑氏馆舍。在朱熹出生的那天上午,郑氏馆舍前后两座山同时起火。这两座山分别叫文山、公山,因山势如篆书“文”“公”二字而得名。火顺山脊蔓延,形状更像篆书“文”“公”二字。
朱熹的父亲朱松看到这场大火说:“天降祥瑞,必有所印,此喜火祥兆也!”意思是说,这场大火将预兆着一件吉祥的事情发生。到了中午,朱熹就出生了,于是根据这场大火,朱松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熹”,“熹”即“喜”“火”二字的组合。
朱熹去世9年后,即嘉定二年(1209年),南宋朝廷赐朱熹谥号为“文”。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可以说是盖棺定论。谥号为“文”是很难的,明朝以后人臣就不再谥号为“文”了。世人根据这个谥号,尊称朱熹为朱文公,这个称呼又与朱熹出生前的那场大火对应上。
后来,朱熹出生的郑氏馆舍改建为南溪书院,专门祭祀朱熹。明弘治朝福建提学副使罗璟拜谒南溪书院时,也对这场大火甚感诧异,留了一首诗:“文山隔水公山对,书院宏开不偶然。人杰地灵终契合,要思朱子未生前。”文山与公山,仿佛冥冥之中就是为应验朱熹出生,在尤溪大地上而形成,而矗立,而起火。
3 出生尤溪
朱熹之所以会出生在福建尤溪,这与他父亲的任职有着密切的关系。
朱松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中进士,任政和县尉。宣和五年(1123年),改迁尤溪县尉。正常一任四年,到1127年期满。
可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大举入侵北宋。第二年正月,宋徽宗让位给宋钦宗,改元靖康(1126年)。这个年号并没有给钦宗带来好运,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当了一年多苦命皇帝的钦宗赵恒,和他的父亲徽宗赵佶,被金兵带走,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北宋灭亡。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河南商丘称帝,是为“高宗”,改元“建炎”。
试想在这样的节骨眼上,朝廷谁还会记住尤溪县尉朱松这个小官呢?朱松尤溪县尉任满后,自然解除职务。可新的任命又没有下来,老家江西不但靠近金兵铁蹄,又爆发了钟相、杨么起义,想回也回不去。思来想去,还是呆在尤溪比较安全。
幸好朱松好友郑安道在尤溪城南有一馆舍(别墅),平常供文人们聚会娱乐。这时候派上用场,暂时借给朱松居住,朱松一家从县衙搬到了城南的郑氏馆舍。因此朱熹就出生在尤溪城南郑氏馆舍。因尤溪别称沈城,朱熹的小名就叫“沈郎”。
尤溪旧风俗,孩子出生后,要将胎盘埋在床铺底下。因朱松是借别人的房子暂时栖身,他可不敢把朱熹的胎盘埋在别人家的床铺下,只能埋在外面。
这一埋,又产生了一个故事。说埋朱熹胎衣的地方,正好是风水宝地,造就了朱熹不凡的一生。
后人还建了一座亭子来纪念,命名为“毓秀亭”,内立一碑,书“朱文公瘗衣处”。“瘗”就是埋藏的意思,“衣”是指胎衣。朱熹的后人对这座亭很是尊崇,来了都行三跪九叩大礼。
关于风水宝地这个说法,相传古时候尤溪老百姓有人信的,还把孩子的胎盘偷偷拿来埋在此处。可结果这孩子不是痴呆,就是养不大、夭折了,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动这风水宝地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