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做每日安排,经常是从起床时间开始规划的。
有人早一点从5:00就开始安排事项,有人往一点,从10:00才开始安排事项。
我的日记规则不同,我习惯从前一天上床的时间开始做安排。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第二天能做多少事,能做好多少事,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前一晚上床的时间。
再如前一天睡晚了,第二天7:00没起得来,那从7点开始安排的计划,从一开始就泡汤了。
即使第二天早上挣扎着起床了,但依然会昏昏沉沉,做不了需要深度思考的事。一天下来,很大概率会是男的,是一个都没做,尽在不重要的事上打转了。
你第二天工作的起点,实际上是你头一天上床的时间。
如果前一晚做不到按时上床的话,至少会给你的工作带来两个严重的弊端。
前一晚不按时上床,很有可能就会导致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会给工作质量带来两个挑战:
1.拖延有挑战的工作。
2.降低工作效率。
睡眠不足会导致人的深度思考能力以及自控力下降,这种情况下,你就会回避或拖延,有挑战的工作。因为这些工作需要你有足够的精力和意志力。
如果我前一天晚上睡得迟的话,第二天对写文章的任务就会拖延,而是逃避去做各种收集资料,跟人聊天交流的事。
如果我前一天睡眠充足的话,第二天就会很愿意去码字,而且效率往往很高,一口气就能将文章初稿写完。
除了影响深度思考能力和自控力,睡眠不足还会导致:
1.决策出错
2.语言表达能力下降
3.记忆力消退
4.情绪负面,容易消沉或暴怒
生理心理学中的葡萄糖代谢追踪实验证明:
24小时内缺乏睡眠将导致大脑皮质葡萄糖平均代谢力下降7%。意味着大脑的活跃度平均下降7%。
决策出错,就会带来工作上的返工,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就会导致事倍功半,做了80分的事,只能展现出50分的成果。
再加上记忆力消退和情绪负面,你的工作效率会极大地受影响。
规律作息会提高身体免疫力,保持长期的身体健康。
一时加班不是核心竞争力,能够长期可持续的加班才是核心竞争力。
而长期可持续的加班,必定离不开一个好身体,在长期加班中还能维持一个好身体。也只有做到规律作息才行。
规律性的作息,有助于你掌握这些依赖于规律性的日积月累的技能,带来能力上的复利。
既然前一晚按时上床这么有意义,那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呢?
影响按时上床的最大障碍就是报复性熬夜。
觉得上班学习占用的时间太多,所以熬夜就成了给自己的奖励。
“其他时间要工作学习,如果睡前不能玩游戏的话,我真不知道还有什么时间能玩。”
一个重度游戏迷的朋友说。
那么对于996甚至007的职场人来说,我们该如何对抗报复性熬夜呢?
1.增加对上班摸鱼时间的掌控感
职场人的报复性熬夜使则是一种过度补偿的行为,因为白天对控制时间的需求未被满足,于是便通过熬夜来增加对时间的掌控感。或者实现自己之前没有被满足的需要。
为了对抗报复性熬夜,我们可以尝试增加自己白天对上班摸鱼时间的掌控感。
我们每天的工作中都有很多是摸鱼时间,同时我们又会因为回家太晚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受控,那么只可能的一种解释是,
我们没有把工作中这部分被浪费的时间当做是放松休息的时间,起码心态上并没有觉得这是在休息。
(人的生理构造决定了人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的集中,超过一定时间出现注意力涣散的摸鱼,时间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每工作50分钟发发呆,戴上耳机,听听几首音乐,出去外面走一圈,或者和稍微空闲的同事交流沟通下。
核心是不能觉得偷偷摸摸的,或者是被动的休息,而是要有自我主动选择的掌控感。
有的人可能会担心工作期间小憩,领导看到有不好影响,有心理负担。
但换个角度想,对于我们经常加班的脑力工作者来说,如果真的因为比较累,走神十分钟,或者说休息十分钟被领导批评。那么我们可能就要好好思考这家公司是否值得自己长期服务了。
除了提高对白天摸鱼时间的掌控感外,我们还可以提高对网上娱乐时间的掌控感。
比如你将报复性熬夜换来的时间都花在什么地方呢?
我估计大部分人花在看电影,刷视频,打游戏这一类被动性娱乐上的时间可能居多。
你可以尝试将被动性娱乐变成主动性娱乐,以输出为前提去做这件事。
比如控制不住想看电影时,就预想着自己要从哪个角度写篇影评。
更好的做法是尽量避免在睡前开启打游戏,追综艺这类容易进入兴奋状态的视觉系娱乐。
睡前最好做些重复性的,相对枯燥的事情,比如可以看一些书籍,听一些轻音乐等等。帮助自己更好的进入睡眠状态。
第二天工作的起点并不是你起床的时间,而是头一天上床休息的时间。
为了保证工作效率,相比于把精力放在如何做好时间管理上。我更建议你优先养成规律作息的习惯,因为规律作息是一切时间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1.规律作息后,我们当天的工作效率才有保障。
2.长期规律作息带来的复利效应,会让你拥有超出大绝大多数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