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为了让你相信某个观点,立论者通常会告诉你一个或者几个支撑观点的前提。但如果你要保持清醒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你听到的前提并不是推导出那个结论的充分必要条件。结论要成立,你还必须接受一些其它的、没有说出来的预设。
比如我们前面用的那个杭州和浙江的例子,如果我说:王富贵不在浙江。所以他不可能在杭州。
这样一来,其实包含了一个预设:在杭州的人必定在浙江。这个预设我认为你显然知道,我就不说了。
在批判性思维里,我们把这类隐含预设叫做“假定”,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立论者直接假设它成立的定论”。
我们在数学证明题里都用过假定,比如,设某个变量为X,然后,基于这个假设去推导和证明。还有日常说话,我们可能会说,如果乌云密布,很可能要下雨。这些都是说出来的显性假定。显性假定都很容易识别。
但在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推断过程中,其实会电光石火地用到一些隐藏假定,而且因为思考过程很快,我们甚至都意识不到我们假定了什么。
比方说,刘秋香的奶奶跟她说,“把小猫送走吧,对以后生孩子不好”。我们先不讨论这个观点有什么证据和逻辑支撑,这个观点提出的同时就已经带有一个假定了,那就是“生孩子比养小猫重要”。
你看,这个假定没有被明说出来,而刘奶奶认为它理所当然,她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有这个假定。而且,“生孩子比养小猫重要”这个假定,对刘奶奶得出“小猫应该送走”这个结论有重大影响。
可是在今天,这个假定对刘秋香这样的年轻人来说,不是默认存在的。她可能觉得猫也是亲人,至于生小孩是还没影儿的事,生不生还不一定呢。
证据和逻辑是可能一一掰扯清楚的,但这种隐藏假定上的分歧,通常就是不同代际、不同世界的人无法互相理解、互相认同的原因。
这些反思,就是我们要在思考当中把隐藏假定找出来的基本意义。既然这些隐藏假定能够影响结论,那我们肯定得评判它,确认我们对它认不认同。
隐藏假定的类别
隐藏假定一般分成两种。
第一种是事实判断型的。它指的是,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世界是什么样的”。
比方说:每天吃一个鸡蛋,能补充蛋白质。这个推断就隐含了一个事实判断假定,它假定的是“鸡蛋是富含蛋白质的”。
第二种是价值判断型的。它指的是,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世界应该怎样选择”,这是一种价值观的偏好。
比方说,“生孩子比养小猫重要”,就是一个典型的价值判断假定。还有,你要好好学习才能出人头地。这个观点的背后就有一个价值判断假定,它假定的是“你应该出人头地”。
无论是事实判断假定还是价值判断假定,都是我们在思考之前事先就知道,并且完全不质疑的观念。可以说,它是我们信念体系当中的一部分,我们认为我们的信念是正确的,并用它来解释我们的世界,支撑我们的推断。
但是,假定和信念也有不合理的时候。你在生活中肯定遇到过很多次,自己或者别人接受了太多理所当然的信念,而这些信念是禁不起推敲的。
比方说,有人喜欢假定“大家都这么做”就等于“这么做是对的”。
比方说,有人喜欢假定“报纸上的文章就是可信的”。
比方说,有人喜欢假定“老祖宗的智慧”不容置疑。
还有一些假定特别有趣,它们是基于你的直觉感受。得到作者李新是一个即兴喜剧专家,她在她的课里讲到过一种假定。她说,人们不知道为什么会坚信,凡事一押韵,就很有道理。
比方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用“押韵”来挑动直觉感受的例子,你自己肯定也能想到很多。
这些其实都是用“押韵”这个技法,触发你的感受,唤起你情感上的认同,而不是真正的思考和推断。这用在写喜剧段子的时候非常有用,但用在严肃思考里的话,就太不严肃、太可疑了。
怎么找出隐藏假定
那么,面对一个严肃思考,怎么找出它背后的隐藏假定呢?
首先,你要意识到在哪里找它们。隐藏假定通常存在于论证前提里,它本质上就是一种没说出来的前提。
面对一段思考,你可以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我必须得持有什么样的观念,才能把已知的前提和结论从逻辑上完成无缝衔接?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这段思考当中的隐藏假定。
你可以站在两种角度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假设你自己是这个观点的反对者,想想你会怎么反驳这个结论。
第二,假设你自己是无关的第三方,想想有没有其它可能性和其它路径,也能推导出这个结论。
比方我说:你应该多看一些宏观新闻,这能增加你对世界运行规律的理解。
你应该多看宏观新闻,这是结论。多做这件事,能增加你对世界运行规律的理解,这是前提。我还需要持有什么其它的观念,才能完成前提和结论之间的无缝衔接呢?
如果我是反对者,我就会反驳说:那你得确保看到的宏观新闻都是优质和有用的。你看,这就是这个推断里的隐藏假定。
再比方说这么一段思考:我们应该多参加社交活动,因为这能增加我们的社会参与度,获得更多的人脉和资源,从而更容易在事业上打开局面。
结论是“我们应该多参加社交活动”。论证前提是“这能增加我们的社会参与度,获得更多的人脉资源,从而更容易打开事业局面”。
如果我是无关第三方,关于“怎么能在事业上打开局面”,我会怎么思考呢?我可能会说,我要成为这个事业领域最扎实的研究者,那我需要减少社交投入,我要把时间花在阅读和思考上。那么就能看出,原来的推断里就有了这么一个隐藏假定:“只有人脉和资源帮忙打开的事业局面才算打开局面”。
这个假定一旦被找到,我们就很好评判了。
怎样评判假定
你看,这样一来,我们其实已经在讨论下一个问题:怎样评判一个隐藏假定?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隐藏假定一旦被找出来,它其实就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论证前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按照前面课程说的,评判前提的标准来评判它。我们可以问:
这个假定跟我们的个人经验冲不冲突?
这个假定跟我们的背景知识冲不冲突?
这个假定是来自哪里?消息来源可靠吗?
只要有一个假定被评判成可疑或者不成立的,那你就可以判定,它所支撑的结论也是可疑或者不成立的。
那如果一个假定禁受住这几个问题的考验,它的结论就成立了吗?也不一定。如果这个假定是一个价值判断,你还要多问一句“我认同这个假定吗?”就好比“生活舒适性比事业理想要重要”这个假定,三线城市的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可能很认同,但在深圳创业的你就不一定同意。
寻找和评判假定的深层价值
当你不断去进行这种思考的洞察和穿透的时候,你就会越来越清楚自己面对世界的基本观察视角是什么,你自己偏好什么、追求什么。 而意识到这种种,你也就能看到更大的世界和更完整的自己。
我们开头说过,人类所有的思维本质都是推断性的。所以,我们每天根据各种信息快速作判断的背后,其实反映了我们的潜在观念。
比方说,半夜发来的微信是紧急事件还是对方不识趣?漂亮女生开好车是家境优越还是自己努力?我们加入一场别人的聊天是在“插嘴”还是“给谈话者提供有用信息”?
这些可不是简单的八卦,而是去还原你自己的日常价值观和行为逻辑。
你可能听过这么一个故事。同样一个乞丐坐在路边,王富贵带妹妹路过,对妹妹说:孩子啊认真读书,长大才不会变成这样的人。刘秋香带妹妹路过,对孩子说:孩子啊认真读书,长大才有能力帮助这样的人。
你看,这个故事里,王富贵的假定是“人们对自己的境遇负有根本责任,他们应该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刘秋香的假定就不一样,是“人们可能会遭遇自己不可控的事件”和“我们有责任帮助弱者”。
当你不断去进行这种思考的洞察和穿透的时候,你就会越来越清楚自己面对世界的基本观察视角是什么,你自己偏好什么、追求什么。 而意识到这种种,你也就能看到更大的世界和更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