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引出大一统的讨论, 对于历史中所存在的因果推断的问题. 作者认为历史是一张大网, 因果之间的关联是斩不断的. 以此引出对于"大一统"来由等问题的讨论.
由列国纷争走向大一统
奋六世之余烈
这是来自于论秦兴亡的贾谊的名篇. 对于大一统的变迁的成因(书中所谓是重要关节), 作者概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 区域开发和地缘政治的扩展. 作者主要介绍商周时期, 开发了多少地界. 其主要逻辑是在这个过程中, 融合了不少小的邦国(作者举例中有举出鲁文化圈). 楚, 巴蜀, 吴越三者的统一对后面秦的大一统的影响是最大的.
二是, 贵族阶级的自杀性斗争. 大一统的起点是流动的官僚制度代替世袭贵族制度, 所以要论述前者的产生, 作者需要对其变更进行分析. 作者主要通过论述贵族阶级的无意识自坏规则, 导致的权利变更, 进一步加深了制度改革. 其中最明显的来自于晋国, 后分为三晋韩赵魏. 其中变革的来源是曲沃武公的名不正继位, 而后导致了晋国在围绕国君的变革的层出不穷, 主要体现为国君与公族之间的斗争(史实亦证明三晋的变革更为激进). 作者评价: 野性尚未完全消失, 历史动感强烈.
三是, 列国间的兼并战争. 各国出于富国强兵的动机, 发展职官制度, 实行征兵制, 推行军功奖励制度, 此二者成为新旧制度更替的重要轮子. 其中各国变法中比较重要的是魏国李悝, 楚国吴起之变法. 商鞅变法则是集成了各国变法之成果. 主要有两个
(1) 新的职官实行任命制和俸禄制(从wiki中找到“以劳定赏”、“量功分禄”), 主要是摆脱血缘宗法制, 掐灭与地方政治经济的直接相关性.
(2) 郡县制. 战争似乎起到了推动作用, 否则其余六国还得再发展几代时间.
大一统的历史镜像
重要的点在于, 为何进入了大一统时期? 对其的回答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进行考量.
- 水利说. 实际上秦后面才有, 遂被反驳
- 气候说. 关联到北部游牧民族的南侵, 倒果为因之嫌(作者此处未做解释, 猜测是由于, 已经南迁后的富庶, 引出了南侵, 而非反之...此处表述似不清楚)
所以作者提出: 同质性必须大于(大大超过)异质性. 形成小共同体之后权进一步向上收.
作者从四方的论证角度出发, 农业经营方式的先进为中. 同时作者也阐述了文化诠释的重要性, 特别是西周创建的普世体系. 主观上的求大一统与实际上要维护好大一统中间仍有不少差距, 这也是后续的历史发展线索之一.
帝国时代的内部分期
主要是如何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期. 其中一些细节的论述, 以及当时作者成书之时的一些讨论暂且不论. 其中对于以什么样的标准去对中国历史进行概括, 个人认为颇值得讨论.
首先是对宋朝历史地位的推崇. 士大夫与中国王权的对抗, 宋人的整体状态明显是更好的. 中国的王权并非完全没有被限制, 甚至于被限制得并不少. 所谓专制手腕在一些"昏君"身上并未体现出来. 此可以是对历史误解的澄清.
最终:
我们知道的就是我们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