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浪潮》,窗外的夜幕早已降临,此刻我的内心却不是随着夜色的加浓趋于宁静,反而认为这四处弥漫着的黑是在刻意隐瞒着什么,天际没有残月,也没有孤星,偌大的天底,只有每个生命个体在独自前行。
浪潮再大,终究也会过去,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曾经带给了我们多么壮阔的海誓山盟,只是,面对激情过后的大海,我们又该如何存在?
一次关于无政府与独裁统治的周选课之争,一股白T的风暴,一场刮向全城的logo旋风,就像一阵接一阵的浪潮,冲击着所谓的“集体主义观”,我很想知道,没穿白T的卡罗被集体刻意忽视的时候她在想些什么?我也想知道,当蒂姆不顾危险爬上那高大的建筑物绘制logo和他最后饮弹而亡的那些时刻,他在想些什么?我还想知道,当赖纳格尔文老师被警察从礼堂带往警车的路途中,他最后又在想些什么?一切的事实与情绪纵横交错成一个又一个的谜团,等待着未知的人们去冒险。
看完这部电影,我有两个很强烈的感受,一个是关于对与错的迷惑,另一个是人性的纠葛与善变。
关于这两个感受,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是我对对与错的迷惑,在初次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震撼,像观看了一场绚烂的烟花表演,怎么也不能立刻接受那绚丽之后空无一物的夜空,之后是深深的疑惑,我不知道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也许这部电影想要告诉我们最直观的原因是格尔文老师的教育体制出现了问题,继而把学生们一步步引向了独裁的思维风暴,这或许是一部分原因,但我认为并不全是这样,如果说统一课堂纪律和着装就能引发独裁的话,那么世界上有多少国家会因此分裂也就不得而知了,然而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事实并不是这样,那些国家在这种体制下依然有效的运转着。这一场悲剧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蝴蝶风暴,一个世界里微不足道的振翅,却在另一个世界掀起了骇人的风暴,也许万物并不像我们表面上所看到的那么宁静、和谐,它们背后都有着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是正是负我们无从得知,我们所能知道的是,它们只需一根小小的导火索,就能将那巨大的能量毫无保留的释放出来,其结果不管是好是坏,都会对这个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和我想讨论的下一个问题——人性有关了。
如果非要让我对这个悲剧给出自己的原因的话,我觉得有客观原因,但更多的是主观原因,也就是人性的因素。首先谈谈客观原因,我觉得除了上面所说的教育体制外,还和这个国家本身的历史与现实环境有关,众所周知,德国是二战中的法西斯国家,而且,它历来也是一个战斗民族,所以基于这样的历史与文化,我觉得电影中学生们突然的情绪爆发也不是偶然,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人性的一种不可掌控性。赖纳格尔文老师最初的目的只是想让学生们了解集体的意义,但学生们却一步步地将集体意义放大了,慢慢地就出现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倾向,可是他们为什么会将集体主义扩大化呢?我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独属于现代人的孤独感,都市生活、信息爆炸,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渐渐地将人们之间那一份人情味抹去了,酒吧的喧嚣、毒品的诱惑,我们受不了清醒时的孤独,所以当我们第一次体会到集体的存在时,我们会发现,原来一群人一起为一个目标奋斗是那么的美好,那种感觉就像是一张蜜糖编织的网一般,将人牢牢地束缚在温柔的陷阱里,一寸寸浸透人的肌肤,在第一滴血液渗透出来之前,我们还将它叫做天堂,所以,一旦有人想破坏这种感觉时,我们就变成了撒旦,拥有了轻易主宰他人生死的大权,现代的人,钢筋水泥的森林,信仰的缺乏,内心的压抑,那些蠢蠢跃动的孤独都在寻找一个宣泄的出口,一旦有一个精神领袖般的人出现,我们就将他奉若神祗,打上为集体主义的口号,一切的不合理好像都合理了起来,电影中的蒂姆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第二个原因是大多数人普遍存在的一种从众心理,导致这样心理的原因我觉得是因为自信的缺乏或是安全感的缺失,再一个就是没话语权,自信的缺乏或安全感的丧失和我前面说的孤独感有密切的联系,没话语权可以解释为没存在感,也可以解释为因为一些原因而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后一种情况在一个较为民主的国家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可以从前一种情况中窥见一些这起悲剧发生的缘由,比如蒂姆和莉萨,根据影片,我们大致可以了解这两人在生活中一直处于被别人忽略的角色,由于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要,经常被忽略的人往往更珍惜这种需求,长期的缺乏可能导致他们对这种需求达到了病态的地步,所以当有一个能被满足的机会出现在自己面前时,他们就会变得如飞蛾扑火般地决绝,当然,其结局也只能是飞蛾扑火。
以上就是我看完电影之后的所有感触,即使写到这里,我还是不能明白到底是谁对谁错,如果世界的事都像对与错那么分明的话。在我心里,我认为谁都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选择错了自己应该以一个怎样的姿态存在于这个时代的方式。
虽然浪潮已过,可心中泛起的涟漪却仍未平息,不知最后是风平浪静还是一浪未平,一浪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