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 西方经济学原理 · C1
消费者理论
目录
一、需求
二、效用
三、无差异曲线
四、预算约束线
五、消费者均衡
六、价格变动的替代和收入
七、风险
一、需求
(Demand,简写为“D”)
定义:有意愿且能购买的产品或产品数量。
表示方法:可以用表格、曲线、函数表示。我们以曲线作为主体学习。
1、影响需求的因素
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是价格和收入,也有其他杂七杂八的因素。
这里说一个很蛋疼的地方。经济学的曲线总是喜欢把自变量和因变量换位置。比如价格/需求曲线,本来价格是自变量的应该是x轴,却放在y轴上面,非常反人类。看的时候就歪着头看吧,顺便活动筋骨。
图注:价格(Price,简写为“P”)、需求数量(Quantity,简写为“Q”)、需求(Demand,简写为“D”)
1.1 价格
分析价格变化的时候,你需要沿着这些曲线移动。
①正常:价格升高,需求降低;价格下降,需求升高。大部分商品都是如此。
②刚需:价格升高或降低,需求不变。生活刚需品,大米、食盐。
③反常:价格升高,需求升高;价格降低,需求也降低。被称为“吉芬品”。如名牌高端产品。
1.2 收入
除了价格以外,其他因素的变化会导致PQ曲线的整体移动。因为二维的PQ曲线中,除了价格和需求量外,没有其他变量。
①正常:收入增加,需求升高;收入减少,需求也降低。大部分商品都是如此。
②刚需:收入增加或减少,需求不变。生活刚需品,大米、食盐。
③反常:收入增加,需求降低;收入减少,需求升高。主观认为不好的、低人一等的产品。
1.3 其他因素
• 消费者的偏好
•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 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互补品
• 消费者预期
• 政府政策
2、需求的累加
就是从个人需求曲线变成全体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很明显吧,就是把每一个人的需求数量Q都累加起来了,总体上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变小了。
二、效用
(Utility,简写为“U”)
定义:拥有或者消费商品或者服务对欲望的满足程度。
效用的大小取决于主观评价。
1、
基数效用:用商品数量表示效用
序数效用:对不同商品进行比较排序
2、
总效用(Total Utility,简写为“TU”):获得的效用总量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简写为“MU”):单独一个单位的商品所得到的效用。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吃5个苹果,吃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所带来的愉悦量是不同的)
图注:总效用(Total Utility,简写为“TU”)、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简写为“MU”)
三、消费者剩余
定义:心目价格和实际价格的差。
四、无差异曲线
1、偏好
定义:对某商品的喜欢程度。
特点:可排序、比较可传递、多比少好、偏好多样性
2、无差异曲线
定义:坐标轴代表不同商品的数量,曲线上的点对应的两种商品的数量有相同的满足程度。
特点:商品无穷故曲线无穷、离原点越远则效用越高、不同曲线不相交、向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
3、边际替代率
定义:满足程度不变的情况下,一单位的商品可以换多少单位别的商品。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因为坐标轴两种商品互为替代。
无差异曲线的特例:
①两种商品完全互补,缺一不可。
②两种商品差不多
五、预算约束线
定义:消费者常受到收入的制约,这类似于高中数学的线性规划。(ax+by=c)
变化:
①收入变化:收入增大、向右平移;收入减少,向左平移。
②价格变化:什么不变,绕什么轴的交点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