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逗B老妈,日常跟小恬的非主流谈话有时让她非常无语。比如前两天看了连岳的《大学,一定要谈恋爱》,很自然聊到男盆友这个话题。
鉴于以往多次交锋经验,小恬没聊两句就干脆利落以攻为守,一本正经说道:老妈,你知道吗?我在网上看过一个《如果能做到这些事,就算你美若天仙也找不到男朋友》的帖子,列的几条我完全能做到,而且还就准备这么去做,你懂了吗?
好吧,放养的结果就是她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自己的主意,而我竟然也不觉得不正常,既然喜欢就随她去喽,可惜不能在背后偷偷八卦,生活岂不是少了许多乐趣。幸亏每天日程足够满,还有更多开心事可以做。
遥想当年,小恬还在小小的襁褓中撮大拇指,我就幻想过多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比如跟她一起学乐器、读英语;或者坚决不跟她分开时间太长、经常给她讲故事;坚决不动手打她,让她形成自信、自尊的性格;和她一起讨论小男生的种种,给她当爱情亲友团参谋,等等。
汗颜的是,上述目标基本都未经由我的行动实现,小恬长成我们都喜欢的样子,更多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现在,非主流老妈挣扎着想靠最后一条加点分,也遭到了无情拒绝。想用自己负面经历给娃纸当指路明灯的最初设想,彻底扔到阁楼里落灰吧。
不过付出总有收获,且硕果还令我自豪不已,那就是——和她成为朋友,尝试共同创造并享受快乐生活。
对于若干年后小恬的模样,不断偷偷在心底临摹出一副画像:高颜值又独立自主、好品味又心态平和、能赚钱也愿意安心做喜欢的事,要的不是一般的多呀,哈哈。
从过高的期望来看,我还是没能跳出思维固化的大坑,在竞争激烈且“衣锦方有资格还乡”的大环境影响下,大概中国的每一位家长,都更愿意扮演“虎妈”的角色,希望孩子出类拔萃。
家长们希翼的人生AB选项里,孩子的道路最好只有出色和更出色,走上平庸路线的孩子,相对难以接受,更别提失败者的角色了。但概率总能让人看清现实:大多数孩子只能成为平均线左右的普通孩子,如同绝大多数的我们都泯然众人。
看连岳另一篇文章后的留言,理性家长这样回复:自己不过就是普通人,凭什么要求孩子一定要出类拔萃?我一直只是想,尽可能给予孩子好的条件,让他以后过得好的概率加大,就行了。不需要孩子很出色,希望更多开心与舒适。
看后频频点头,自己的终极目标,不过也是安心与舒适。
想起儿时与母上大人的斗智斗勇,也曾恨恨心里默念:自己都做不到,却硬要我实现,说是为我好,可是我真的会好吗?那时的自己已经发愿要给自己将来的孩子宽松的成长环境,不要经历太多“心理磨难”,可现在,还是抱着太多奢望而来啊。
转变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好一直抱有“终身学习”理念,一直走在“学习与孩子相处、与自己相处”的路上。逆着孩子的心意去“鼓励”她追寻所谓的成功,可能反而会与让孩子们与终极的幸福擦肩而过。
或许,多年后的小恬会是另一种模样:心存善意、淡淡微笑、不卑不亢、见识广泛,从容享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无论怎样,都是我爱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