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部二年级宋东方老师的成长课于今天上午8:30在B209教室准时开课。本次成长课教授内容为日本童诗大师金子美铃的《贝壳与月亮》一诗。
纵观本次成长课,紧扣二年级的月亮主题,通过识字教学、朗诵练习、联系生活阐释诗意三个环节,步骤分明地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课堂效果令人满意。
回顾本次成长课,有以下亮点:
亮点一:开场有礼。在成长课现场,宋老师组织学生向所有到场听课老师行鞠躬礼,并问好,学生们 洪亮的声音,真诚的笑脸给在场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群温暖有礼的小海螺扎根在老师们的心中。同时,也缓解了由于众多老师听课给孩子造成的影响。
亮点二:学生自主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的教学环节,既锻炼了孩子亲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考察了孩子的查字典能力,查字后的分享还让孩子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一举多得!
亮点三:以图解词,图乐结合,让孩子在一瞬间沉浸在美的享受中!诗歌里涉及到“染坊”“浸”“傍晚”等跟孩子平时生活有距离或容易被忽视的词语,为了让孩子真正理解这些词语,宋老师精心挑选了数张高质量图片,并配上浪漫钢琴曲作为背景音,美图与佳音齐出,智育共美育一色!
亮点四:多层次,分步骤地朗诵,做到了对文本地大量重现,孩子对文本的印象非常深刻!在朗读形式上,有男女声分角色朗读,有“南北半球”的就近成组式朗读,有单人朗读,有众人齐读……在对文本的不断朗读中,孩子也在加深对语义的理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扎实的文本阅读,为后面的挖掘“变与不变”的“核桃仁”打下了基础。
亮点五: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经验的诗意解读,将一首小诗的学习推上了探究自我与身边的种种“变与不变”的哲学高度。教学中,宋老师极力启发学生探究发问,引导学生把“白丝绒的变色”、“贝壳的不变色”与学生自身的成长与本色的保持挂钩,通过学生平日创作的写绘作品、照片的展示,让学生们醍醐灌顶地认识到原来自己就是那个“白丝绒”与“贝壳”,自己的成长与本色的坚持就是对这首诗最好的解释!
一次成长课堂,不光展示了教学的技巧,也展示了以宋东方老师为代表的广大青年教师渴望成长,专注提高的精气神!
成长课后的教研会也精彩不断。青年教师教师们纷纷献言献策,有的建议增加学生点评环节,有的建议丰富朗读形式,有的建议多关注诗歌朗读的抑扬顿挫,有的建议充分利用现场的学生提出的闪光素材。
最后由袁帅、张静两位资深老师总结了本次成长课。袁老师聚焦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诗歌主题的挖掘把握。在目标设定上,袁老师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做了重要说明,提出要回读,要让学生在体会到诗意后把成长的感情放到朗读中去;在挖掘诗意上,袁老师谈了自己对这首诗“变与不变”的理解,主张把小海螺班的每一位同学放到诗歌里去!另外,袁老师还介绍了自己在诗歌讲解中常用到的小技巧,如:在图片上做一些加工,把学生照片和学生的特点放在一起,甚至可以P图,制造夸张的效果;使用说唱等不同方式大胆“玩”诗歌等。
张静老师在袁老师的发言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为青年教师的授课做了详细说明。比如在处理多音字时,在侧板上建立“多音字王国”,不断积累,到学期末时自然得到多音字的集合,省事省心;在讲解“浸”这个字时,可以画出不同水位的三幅图,讲解“沾”、“泡”、“浸”不同情况等。
总的来说,宋老师的成长课结构清晰,目标达成,表现出了自身的授课风格,体现了自身的成长,给其他青年教师树立了继续成长的信心。课后的教研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体现了分享合作共同成长的良好风尚。整个成长课,授课者能提高,听课者有收获,达到了多赢的效果!
授课老师:宋东方
图/文: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