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最高的境界~第六阶段
第二章:寻找第六阶段
雷夫认为,以信任为基础,毫无恐惧的教室才是孩子们学习的最佳场所。
他从《杀死一只知更鸟》书中,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中得到启发,认为按照“六阶段”教育学生,是非常合适的。信任是地基,“六阶段”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
第六阶段是: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刚开始入学阶段,很多孩子心里对老师有恐惧心理,唯恐犯错误,心里总是提心吊胆的,为了不被惩罚,就尽力做好。
第一阶段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在雷夫第56号教室,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不再有恐惧心里,有了想要奖赏的念头,于是就为了老师的奖励,尽力做好每一件事,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我们做家长的或者是老师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行为。依靠奖赏来鼓励孩子们,完成作业,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虽然这样的方法,有时也有效果,但是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良好行为的养成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也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特别是他们喜欢的老师,就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得优秀一点儿,目的就是,想得到老师的赞赏。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在班级中,班主任老师为了能更好地管理学生,就制定一些班规,让学生遵守规则。有一些富有创意的老师,会带着学生一起参与班级规范的设计。老师们认为,参与制定班规的孩子比较愿意遵守规定。事实确实如此。
规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们最敬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不论是对儿童还是成人,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能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第五阶段思维的解读:“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
“我能体贴别人。”就是要孩子们养成换位思考,善解人意。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到达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
在这一章内容中,雷夫列举了布兰达为例,说明了她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做好事,并不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赏而是出自内心深处的善良情感,她达到了最高境界。
从第一到第六阶段,代表着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历程,我们在自己的课堂上,也要努力遵循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他们做事做人,不是为了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奖赏,而是发自内心,有自己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