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
《随园诗话》原文:
江西魏允迪,字懋堂,豪迈不羁,官中书侍读。以抚军公子,而家资散尽,因之失官。咏《山中积雪》云:“寂寞山涯更水滨,漫天匝地白如银。前村报道溪桥断,可喜难来索债人。”“干霄篁竹翠盈眸,雪压风欺扑地愁。莫讶此君无劲节,一经沦落也低头。”又,《出门》云:“凭着牵衣儿女送,只挥双泪不回头。”读之令人神伤。与余同召试友也。
魏允迪 字懋堂,江西省广昌县甘竹洙溪村人。礼部右侍郎、翰林院学士魏方泰之孙,吏部侍郎魏定国(1678-1755)之子。雍正癸卯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以举人身份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以文辞优异被授予内阁侍读。官至中书侍读。因为案件被定罪流放(具体案件不详)。据《清实录》载,乾隆十八年,圣谕:“据休致侍郎魏定国奏称、伊子魏允迪、犯罪充徒。尚未限满。恳恩释放等语。魏允迪著加恩释放。回籍侍养。”
中书,清代于内阁中设置中书一官,掌撰拟,记载、翻译、缮写之事,官阶为从七品,定额满洲七十人,蒙古十六人,汉军八人,汉人三十人。新进士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者之外,次一等的或分部,或以内阁中书用。经一定年限,即可外补同知、直隶州帝特赐者。
侍读,内阁侍读学士,官名。此为清代始设之官职。初设于顺治六年(1649) 定内三院官制时,每院增设侍读学士一人。其后内三院改为内阁,额设侍读学士满洲四人,蒙古、汉各二人,定制秩从四品。初时内阁侍读学士兼太常寺卿衔, 后裁。满、汉内阁侍读学士例以通政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鸿胪寺少卿、给事中、御史及理事官、郎中分次升用;蒙古缺则以蒙古之给事中、御史、郎中等升用。他们分别任职于内阁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房,从事奏章翻译、校阅等事宜。故内阁侍读学士与翰林院之侍读学士不同,既不侍读于君主之前,亦不由文学之士升任。
抚军,巡抚的别称。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正二品: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
召试,皇帝召来面试。为封建时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殊方式。各朝代有所不同,总体来说,古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地方考试,合格者被推举参加上级考试,因而被称作“举人”)、会试(中央政府礼部主持的考试,也叫省试,合格者“贡士于天子”,意思是将优秀的人材贡献给皇帝,因而被称作“贡士”)、殿试(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取为“进士”)。以上考试一般为三年期。其间,遇有急需人才的情况,皇帝就会下令将社会上一些优异的人才特别召来面试,合格者直接任职,不需要“出身”。因为这种情况属于“皇帝直接召来面试”的,因此称为“召试”。
本人翻译:
江西魏允迪,字懋堂,豪迈不羁,官至内阁中书、侍读学士。因为牵涉某巡抚公子案件(具体没有查到资料),而家资散尽,并因此丢了官职。他的诗《山中积雪》写道:“寂寞山涯更水滨,漫天匝地白如银。前村报道溪桥断,可喜难来索债人。”“干霄篁竹翠盈眸,雪压风欺扑地愁。莫讶此君无劲节,一经沦落也低头。”又,《出门》一诗:“凭着牵衣儿女送,只挥双泪不回头。”读起来令人神伤。他与我是一同被皇上召试的友人。
真老实人言:
人有真感受,方可得真言。非此,皆虚拟、模拟之言,终是隔靴。魏允迪,祖孙三代同朝高官,因为官场案件,定罪流放,家财尽失,最后靠借贷度日。惟此境遇,才能够体会到雪断溪桥债主难至的喜悦心情。“寂寞山涯更水滨,漫天匝地白如银。前村报道溪桥断,可喜难来索债人。”可是,诗句貌似喜悦,内心实则愁苦。米尽缸空,妻儿饥色,大雪拥门,身无分文,还要强颜作欢抚慰家人,读来确实令人心酸。诗句虽好,难抵温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