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的基础,但是孩子出生不带说明书,安安越大,我的育儿挫败感也越强。
明明看了那么多育儿书,也尽量耐心跟她沟通了,还是没有效果呢?相比她爸爸,我陪伴多得多,安安怎么就更愿意听她爸爸的话,而对我讲的就很抵触?为什么自己很多道理都懂,可是临到头了,还是会忍不住发脾气,口出恶语,说出让自己后悔的话?
现在小朋友有9岁了,我遇到的育儿困扰其实不少。跟先生复盘过,他的理解是父母两个人在孩子心目中的角色定义不一样,所以安安对我们的心理期望也是不一样的,这里有一部分的安慰成分在。
仔细观察和自省下来,我发现安安的很多言行,其实也是我跟她爸爸的行为投射。
我性子比较急,在外面还稍微收敛一点,在家里处理安安的一些事情上,就容易气急败坏,表现比较明显。周末跟安安聊,遇到不投机朋友的事情,她跟我提到在学校里也遇到一个不对付的同学,两个人见面就掐,各种被怼,很影响情绪。很难得的是,她觉察到是因为两个人都很有主见,比较强势,还有自己有时候讲话有点刻薄,会让人不舒服。一个9岁孩子的觉察,也是让我很吃了一惊。
跟巧巧聊到这一点,她提醒我重看一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
重读的过程中,温习育儿中的四大暴力沟通名场景,发现育儿实践中自己还是在常常踩雷。
“你怎么又在看电视?” “你怎么今天又忘记英语作业了?”“今天怎么又这么晚睡?”。。。
“你看看思思就知道先把作业做完了再出去,你怎么每次都要妈妈提醒?”。。。
“你以为我吃饱了撑的,很想一遍遍提醒你,还不是你总是做不好?”。。。
“随你吧,反正都是你的事情,听不听随你,以后不要再问我英语作业”。。。。
就真的很汗颜,知易行难,老祖宗诚不欺我。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教我们用客观事实来表达感受,提出具体要求,而不是主观臆断的发泄情绪。它的结构看起来比较简单,就是四步,讲事实,讲感受,讲原因,提要求。但在我的育儿实操中,仍然有很多时候,还是被暴力沟通的情绪所掌控。
首先就是道德评判。我们需要分辨评判和事实。“总是”、“从不”等词是评判,而用具体的时间和次数是观察。真正的观察是无选择、无偏见的,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没有界限。
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这句话说得很高级。其实我自己就很讨厌听到别人给我说,你又。。。。几年前,还年轻气盛的因为这个字眼,跟人小吵了一架的。对于陌生人,更容易上价值观评判。最近因为李老板卖港口的事情,还在网络上用道德评断怼人。罪过,罪过┭┮﹏┭┮。这点真的要特别引起警惕。
其次是比较。你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你为什么就做不到呢?这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这一点虽然很注意了,可能有时候言辞里还是会有一些,导致小朋友有一段时间比较敏感,她自己也会不自觉的会跟别人比较。
第三个回避责任,就是我们喜欢说的不得不。作者在书里说,一旦我们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就容易成为危险人物。因为你不听话,所以我得时刻说教;因为你做不到,所以我得时刻盯着你;因为说了你两句,你就发脾气,我才不得不打你。。。真的是不得不吗?责任都在她人吗?当我们有“不得不”的情绪时,我们会没有心理压力的伤害别人。这是很恐怖的。
如果做一件事情,只有一种选择,这可能是我们的能力不够。通过沟通,学习,是可以寻求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的。如果孩子的习惯养成,学习成长,都是靠盯出来的,说出来的,也不是一种持续性的解决方案。这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快,让孩子学会怎么解决问题,才是更好的生存之道。
第四个强人所难。什么意思呢?威胁。你要是不听我的,妈妈以后就都不管你了。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威胁。安安就非常讨厌我这样说,每次的反弹都很剧烈。
如果我跟安安说,你这次数学考得这么差,爸爸肯定很丢脸。这句话暴力吗?我之前觉得这不暴力呀,还挺温柔的呢。不,这就是一句暴力沟通的话。
为什么呢?安安数学考得差,跟她爸爸丢脸之间,有啥必然的联系吗?这完全是她爸爸自己的主观性,陈老板就完全不在意咘咘考试成绩怎么样,如果咘咘考得不好,陈老板就一定不会觉得丢脸。这只是作为家长的一种心理需求,孩子没有义务必须满足家长的心理需求。当你这样说的时候,就是把这个责任,完全推给了孩子。
所以回过头来,育儿的过程,也是养育自己的过程。我们要做的,是要找回自己的主体性,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对自己的需求负责。也尊重别人的生命主体性,尊重他/她们的不同选择和感受。
还是那句老话,一个成年人最大的自讨没趣,就是会相信自己能影响改变其他人。放下“为了你好”的圣母心,渡人之心。放过孩子,让她做她,也放过自己,做好自己,持续做能让自己开心愉悦的事情。
很多的烦扰在于,你既没做好自己,还想干涉控制别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