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几次,我们讨论了什么是学习的目的,当我们有了学习的目的的时候我们又要怎么去做,当这么做的时候会达到的境界,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知和行之间的关系。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与学文。
在这里面,夫子讲的道理是我们应该从自己的内心开始,慢慢地外推,推到父母,推倒朋友,在推向百姓,而如果我们在这时候还有能力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去继续学习知识,而在这个里面,外推就是在立德,在朝向我们的大道,而这样做,最终的目的并不是外在的,而是真正内在的志,在这里面行与之的关系是先行后之,而在这里面世上许多形式天生就有的,比如当我们看到了父母手上提着重的东西,也许这并不是我们修炼之后我们内在的德行告诉我们要这样去做,而是出于本能在小的时候就会这么去做。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治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为学。吾必谓之学矣。
在这里面,是孔门的弟子子夏对孔子说的,他说在看到了圣人,就会努力的去朝向,也就是一个人想去朝向更好的人,而在这个时候,连最本能的美色也许就无法再引起他的注意了,而真正这样的也只有发自内心的朝向,而真正当我们有了这样的人心之后就可以这样对待所有人。
而在这里面知与行的关系,关系也是先行后之,我们能对身边的人有这样的行为,也都是我们在学的时候做的。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在这一折中,大概的意思是孔子说他听到别人说什么就会相信他,但是后来,孔子才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比如他在观察的时候,发现上课的时候宰我在睡觉,而他以前是像孔子承诺过要好好学习的,所以一时说出来了很气的话,而这事实上也就是行和只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当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个事情的道理,就比如说在这一折中,宰予事实上也是孔子很好的学生,他也明白要好好听课这样的道理,而当我们下定了决心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所以这里面要突出的也是行很难,当我们知道了一个事的道理的时候,也许这并不是很难的事儿,但是当我们真正要把它做出来的时候,这个也许就不太好做。
子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在这一里面,我们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前四个事实上都是我们只的过程,而最后一个笃行之也就是行的过程,所以在这里面也就是先知后行,不能瞎行,而这只的过程也就是学而思的过程,第一个博学之,就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学,而后面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都是我们四的过程,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思考和感悟,就能把它行出来。
知识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几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几自有知在。
这句话是杨明说的,而这实质上也就是如家异地中行和质的关系,,这句话是杨明说的,而这实质上也就是如家异地中行和质的关系我们通常说应该是先知后行,不能相信,但事实上这只是逻辑的先后,在真正时间中,应该是知行合一的,当我们有之的时候也会包含行,而当我们行的时候也会包含知。
所以当我们有了学习的目标,有了学而思的过程,达到了某种境界,那么当我们在知何行的时候,也就是知行合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