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文字】
常,通“尝”字,曾经的意思。例如: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史记·高祖本纪》)
时月,虚指一段时间。
鄙吝,庸俗小气之意,俗称小家子气。东汉末年,士大夫阶层讲究立德,重自身修养,
通篇字面意思还是比较明了的。
【背景】
本篇涉及两个人,一是周乘,一是黄宪。以周乘之口讲黄宪的风貌。周乘,字子居,汝南安城人,世说(下文中都简称世说)里的二线人物。评价是:天资聪朗,高峙岳立。高峙岳立,既指个人形象高大挺拔,也指他的道德修养比较高尚。个性方面,对交友比较慎重,可不是阿狗阿猫都入得了周乘的法眼的。史载,他跟陈蕃、黄宪的关系比较铁,跟黄宪还是同批同老师举的孝廉,相当于科举制下的同年关系。所以,在这儿他来为黄宪点赞献花应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这个后面再讲。
黄宪,字叔度。从伯、仲、叔的次第来算,估计家里排名老三。宪,通“范”,与“度”相关。出身并不好,属于寒门子弟。按说在东汉年间是很难得到豪门士族的认可的。但其历史评价是相当高。周乘是举孝廉后从政,而黄宪虽举孝廉,但到京师逛了一圈就回家了,从此再未出来。这当中发生了什么事,不得而知,猜测可能与当时朝中的政治氛围有关吧,不想同流合污而已。反正黄宪一直是处江湖之远,其基本形象定格在“隐士”层面。
虽然是“隐士”,但毕竟名气大,见他人络绎不绝。凡是跟他交往,甚至只是跟他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对他的评价都有一个字:“深”。荀淑,颍川荀氏的大牛,有八个儿子,人称“八龙”。知道荀彧吗,曹操的首席谋臣,就是他的孙子。他在路上偶遇黄宪,终日交谈不舍离去,以师待之。对黄宪有两个字评价:当代“颜回”。这评价太高了,知道颜回是谁吗?是孔子的学生,是孔庙里坐着的的颜子啊。要知道黄宪平时是深居简出,好像也没有理论著作,也不开宗授徒。这怎么来的这么大名气呢?
本节文字简略,采用了跟第一篇不同的笔法,是一句评论。以周乘为衬托,说出黄宪的风貌。你想啊,周乘本人就是政治值80分的名人,他说如果一段时间不跟黄宪谈谈,接受他的熏陶,自己的庸俗之气油然而生。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位黄宪先生绝对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