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叙事“脚手架”,让笔尖的故事自然流淌——六上《笔尖流出的故事》习作教学随记
引言
“老师,我写什么?”“老师,我凑不够字数。”这恐怕是六年级习作课上,尤其是创作虚构故事时,我们最常听到的困惑。面对“笔尖流出的故事”这个单元,孩子们往往双眼迷茫,他们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却苦于找不到将那闪光的灵感具象化为完整故事的路径。
本次教学,我决定转换思路:与其空谈“大胆想象”,不如为学生搭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叙事“脚手架”。我尝试将创作方法提炼为几个清晰的、可迁移的叙事模式,如“误会反转”、“智慧引导”等,引导学生在模式的支撑下,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让故事有章法地生长。实践表明,这套“脚手架”有效地解放了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的笔尖真正流淌出一个个鲜活、动人的故事。
一、困境与破局:从“无从下手”到“有章可循”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他们能够理解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关系,但独立构建一个故事框架,尤其是塑造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仍存在困难。他们的故事常常陷入“开头—然后—然后—结尾”的流水账,人物形象模糊,情节缺乏波澜。
究其原因,在于“创造”对于他们而言过于空泛。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清晰的“抓手”,一个能够将散乱的生活素材组织起来的结构。为此,我借鉴了经典叙事理论,结合单元习作素材(雨后的校园、淘气包李强、班长王明、和蔼的郝校长),为学生设计了三个核心的叙事“脚手架”:
1. “误会反转”法:核心在于“先抑后扬”。通过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制造矛盾,让主人公被误解,最终真相大白,凸显其内在品质。此法能极好地训练学生设置悬念和铺垫的能力。
2. “智慧引导”法:核心在于“伯乐识马”。通过一位智慧长者(如郝校长)的独特视角,发现“问题学生”非常规行为背后的闪光点,并因势利导。此法引导学生思考教育的真谛,并学习多角度刻画人物。
3. “助人成长”法:核心在于“变废为宝”。让主人公在特定情境下,将自身的“缺点”(如淘气、好动)转化为帮助他人的“特长”,在行动中获得价值感与成长。此法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学会转化与利用人物特点。
二、实践与生成:当“模式”遇见“生活”
有了清晰的“脚手架”,下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将模式与自身的生活体验进行嫁接。我以“误会反转法”为例,展示了完整的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提供冲突起点。 我出示素材:“雨后的校园,教学楼洁白的墙上出现了几个刺眼的泥手印。而此时,满手是泥的淘气包李强正好经过……”这个场景瞬间点燃了学生的创作火花。
其次,搭建框架,厘清情节脉络。 我引导学生为故事设计小标题,将“脚手架”细化为他们自己的构思蓝图:
· 【平静开场】:描绘雨后校园环境,引出人物。
· 【误会发生】:班长王明发现泥手印,立刻断定是李强所为。
· 【陷入困境】:李强有口难辩,被带到校长室。
· 【真相大白】:关键证人(一个低年级学生)出现,揭示李强是为了扶起快摔倒的他才不小心按上了手印。
· 【赞扬与成长】:大家的态度转变,李强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
这个框架像一串珍珠,将散落的情节素材串联起来。学生们立刻明白,故事需要起伏,而不仅仅是直线叙述。
最后,聚焦描写,让人物“活”起来。 我强调,框架是骨架,而细腻的描写才是血肉。我鼓励学生抓住关键情节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
· 例如,在“陷入困境”时,李强是“低着头,嘴巴张了张,却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喉咙,最终什么也没说”,这比他直接说“不是我”更能体现其内心的委屈和倔强。
· 在“真相大白”时,班长王明“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比一句“王明很不好意思”要生动得多。
当抽象的“要通过描写体现人物”的要求,被嵌入到具体的情节框架中时,学生的写作变得有的放矢,笔下的人物也因此变得呼吸可闻。
三、迁移与升华:从“一篇”到“一类”
教学的成功不仅在于学生完成了一篇习作,更在于他们能否将方法迁移运用,实现自主创作。在后续练习中,我引入了“铁蛋和表哥”的素材,学生们能迅速调用“智慧引导法”或“助人成长法”,构思出如《星空下的编程课》这样的故事:表哥用编程知识在断电时启动鱼塘增氧机,用事实向认为“读书无用”的铁蛋证明了知识的力量。这证明,叙事“脚手架”已内化为他们的一种叙事能力。
更让我欣喜的是,有学生在创作环卫工人李爱菊的故事时,自发地运用了“善良的考题”这一模式(即前文所述的“心灵天平法”),细致刻画了主人公捡到巨款时,从震惊、犹豫到最终坚守善良的完整心理过程。这表明,他们已经开始主动运用模式来塑造更复杂、更真实的人物形象了。
四、反思与展望:脚手架终将拆除
当然,模式不是枷锁。在教学中,我反复向学生强调:这些方法是帮助我们起跑的“拐杖”,而不是限制思维的“牢笼”。当我们熟练之后,完全可以打破模式,实现自由创作。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一天能够自信地拆除模式。
回顾本次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对于初次尝试系统创作小说的学生而言,清晰可感的“脚手架”至关重要。它将看似高不可攀的创作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可以拾级而上的台阶。当学生沿着台阶稳步向上,看到自己也能构筑出情节完整、人物鲜明的故事时,那种成就感与自信心,便是写作教学最宝贵的收获。未来,我将继续探索更多元、开放的叙事支架,让每一个孩子的笔尖,都能流淌出独一无二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