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星
行星的形成条件:①不能进行核聚变(氢聚变)的天体,②围绕一颗恒星环绕,且有固定的椭圆轨道,③自身要通过引力使其成为球形。
所有行星都需要绕着自己的恒星运动,否则就被称为独星。行星的最大极值为77倍木星质量,大于该值就会氢聚变成为一颗恒星;行星的最小值是50km,小于其值,就会因为引力不足,呈不规则形状。
宜居行星:每颗恒星的宜居带不同,位于宜居带的行星是宜居行星的第一前提。其次,要有适量的大气层,大气层过于淡薄,水分无法保存,液态海洋就会汽化;大气层过于浓厚,气温就会攀升很高,产生温室效应。水分、阳光、气候则是第三条件。而一般气态行星是由气体构成,上面风暴、辐射等因素,导致没有良好的环境适宜生存。
宜居行星又被称为类地行星,而非宜居行星的则为岩石行星或小行星。
二、岩石行星与气态行星
行星按照质量为等级分类可分为:褐矮星、气态巨行星、气态行星、岩石行星、小行星。其中气态巨行星、气态行星表面及内部几乎由气体构成,而岩石行星以下则由固态的物质组成,内部有岩浆活动,温度一般均高于2000℃(地球中心为6000多度)。
任何行星达到12倍木星质量以上时,都会变成气态行星,因为此时已经开始氘聚变了。小于12倍木星质量的行星,根据岩石、气体所占比重来决定气态行星/岩石行星。
行星刚形成的时候,都有一个岩质的内核,当质量增大的时候,一些行星自身引力会把表面的大气压成液态,逐渐演变为气态行星。
气态行星的内核温度非常高,如:木星,内核温度达到了50000℃,但仍不足以产生聚变,只有褐矮星才会开始进行聚变。
三、褐矮星
褐矮星被称为“发育失败的恒星” ,它介于红矮星与气态巨行星之间。但由于它质量太小,没有足够大的能量、高的温度让氢聚变成氦,只能进行简单的氘聚变和lí聚变,发出暗淡的光。
小于13倍木星质量的行星,都遵循体积随质量增大而变大(不一定成正比),但当行星质量达到13倍木星以后,再增加质量,体积反而减小,这是由于内部压力增大,使的表面收缩以增加密度,同时提高核心以及表面温度。
当褐矮星质量超过35倍木星质量时,会进行lí聚变,表面呈现红色,发出暗淡的光,(如褐矮星:飞马座51b、猎户星座双星)并且此时密度会急剧增长,一般这些褐矮星跟木星个头差不多,甚至还没有木星体积大。
当褐矮星达到70倍木星质量时,即将成为恒星,此时,体积又随质量增大而增大,当质量达到78倍木星质量时,会点燃氢聚变,成为红矮星,此时质量和体积同时增加
四、其他类型行星
行星不仅仅只有气态行星、岩石行星、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星体,这些是它们形成的时候就已经确定的。
液态行星:这些液态行星表面覆盖了液体。液态行星的形成条件很苛刻,必须要有足够的大气压,因为大气压太小,液体会沸腾,几乎直接从固态转为气态,再有就是适宜的温度,(不一定是液态水的温度),才能形成液态行星。
气态行星的形成过程中,气体是由固体而来,因此,在一些形成失败的气态行星中,很多都是液态行星,或者是半液半气组成。
一些彗星含有大量的水分(包括少量的其他液体),行星通过它们的撞击来获取水份,也可以形成一个水行星,但这必须是质量、大气压较为足够的行星,否则水分很多都会挥发殆尽。
大千世界,宇宙之其,人类探索,勇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