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可是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很有知识,但是命运却没有变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第一种,聊天知识丰富的人,这种人平日侃侃而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都能聊半天,如果时间允许那是不会随便停下来的。记得小时候村里有很多人到家里聊天,内容千奇百怪包罗万象,然而十多年过去了,这帮人还是老样子。
第二种,职场精英派,这帮人不显山不漏水,醉心于城市的各种文化,包括职场、专业、时尚、书店、酒吧等等。
例如我的一个美女同事,从2004年开始就租住在故宫东路一个小民房里,一住就是七八年,房租高的惊人,很多年没存款,也没有来得及买房;但是她把钱用在社交,学习、精致生活中,开始工作时候单位离住的房子非常近,都是步行上下班,后来来到我们公司,离家远了点,但也只需要坐两站地铁即可到达单位。她早早过了“小资生活”。那会电台流行一个话题:小资的标准有哪些,其中有一条是藏书五百本,她说满足这条;她周末喝喝咖啡看看书,经常和一些圈里圈外的人聚会,对很多新潮流了如指掌,言谈举止总是那么职业和渊博,和她交流无论是时事、还是新的电影、书籍、或者流行元素、以及一些社会问题,能够体会到她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不服不行。于是她身边聚集了不同类型的朋友,不管是地产大咖、还是电影明星、包括创业达人,总能在遇到一件事情时候找到相关的人。2013年她在大兴买了一套房子,面积不小,虽然远,但入手价也是3万左右的样子,2014年做到了一个中型旅游地产公司品牌总经理,至今还非常稳定。而我,书籍没她多,空闲时间没她多,交往圈子没她广,工作没她好,成果自然没她多。
2004年认识的另一个美女同行,由于两家楼盘挨着东三环,所以经常约着吃晚饭,她们公司规模大,加班比我们多,一般忙完都是晚上十来点,到了饭店基本没饭了。后来我离职了,她在原来公司发展的非常好,不管是工作业务还是文娱活动都有很好的表现,投资做的也很好,当年股票疯涨,她的股票连续涨停,我的股票则半死不活,我问她有什么内幕?她说她研究了几个星期才下手的;2006年她劝我买她们公司打折房,我当时没能拿下;结果她自己买下了,大公司年底总有促销打折房,一来二去她在北京买了五六套房,2013年我在别的项目碰到了她的同事,说她已经升为公司副总,至今非常稳定。
第三种就我这样的,介于以上两种人之间,既不是谈天说地的那种,也不是纯粹职业类型,努力追求城市繁华,但是缺乏正确的方式方法,导致被社会发展远远的甩在后面。
我回顾了一下我具备哪些知识呢?民族复兴等近代史近代人物研究、古典文化复兴、毛笔书法、唐诗宋词、中医保健、反腐倡廉等类型;还曾经担心2012年地球灭亡、温室效应以及太空移民等等问题……林林总总。
再拿买房这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我们年轻时候都可以买得起通县的房子,面对今天看来这样天大的机遇,我选择放弃,原因是觉得通县太远了,那时候东四环就算郊区了;而现在通县已经改为北京市政府所在地了;当年的3000元的房价现在二手房已经变为6万多了。这就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我没有买,我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对市场、对金融、对社会发展、对中国货币发行等等都没有清晰地知识体系,导致在很短时间内变得买不起了,快速和大家拉开了距离。其实在工作岗位上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们这类人了解得知识没有用么?
“腹有诗书气自华” 琴棋书画、文韬武略、娱乐八卦、军事历史都是一种娱乐消费,对有钱人来说可以很受用,他们用这些知识要么争取更好机会、要么提升了社会地位、要么是茶余饭后的甜点。对吃饭买菜都不自由的群体、对一个没有做好本职工作、对没有提升自己工作竞争力、对那些没有给家里人带来良好生活的底层人,附庸风雅、随意消费就是一种罪过;这些没有或者不会转化为工作技能的消费类知识,会让我们陶醉其中,忘记了自己该有的责任和义务,就变成精神鸦片、就是毒药,非常可怕。
那么我们该学习和掌握那些知识呢?
与精英对比分析之后我发现,只有符合自己身份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那些提高工作技能、提高在公司的地位、提高业务能力、如何拜访客户整合资源等等职场上的知识,才是值得我们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去重视的、花时间和精力不停的去打磨的知识。反过来讲,高谈阔论并非一无是处,工作中有些高人也没有太强的业务能力,但人家有强大的转化能力,就是将江湖知识运用到工作中的能力,不但领导喜欢,工作场合照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总之我们这个层面的人,所有的能力和知识都应该为工作服务,因为工作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只有工作好,一切才能好起来;创业也是一种工作,只是工种不同而已。
2019年已经过去六分之一,如果还想要改变命运,首先要从对知识的方向、作用、门类以及转化运用上下功夫,否则再过五年,除了年龄增长,什么也没变化,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