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常我们都会认为,记得越快,学习效果越好,但阳志平提出了一个相反的观点,他说记得越快其实忘得越快,记得稍微吃力,提取反而更容易。
说到这个反常识的观点,需要介绍一下认知科学的研究进展。如果我们将人的大脑粗略地比喻成一块硬盘,假设你的每次记忆都是往这块硬盘中写入内容。
我们可以近似地将大脑这块硬盘想象成无限容量的,但是硬盘上的信息会相互竞争。人的记忆有两种基本机制:存储与提取,近些年的实验得出了一个与常识相反的结论:存储与提取负相关。
我们通常觉得记得越快学习效果越好,就是认为存储越容易,提取就越快。但根据这个结论,如果存储记忆时很容易,提取出来反而不容易;相反,如果存储的时候比较吃力,提取的时候会更容易。
这就得出了一个必要难度原理,我们需要在记忆的时候刻意增加难度,这样才能记得更牢固。
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如果是老师边讲我们边记笔记,你会太容易记住,这样大脑在未来反而不容易提取,很快就会忘记。相反,如果你稍微增加写入难度,晚上回到宿舍或第二天再写笔记,你记得时候会很难受,但会记得更牢固。
所以,读书速度不重要,关键的是事后提取记忆的速度。
2
我以前会有一种困惑,读完一本书、学完一个课程,感觉挺容易的,基本都记住了,但发现过些天就忘得差不多了。
原来是我当时记得太容易、太轻松了,所以没有在大脑形成深刻的痕迹,忘得也就更快。
读书速度没有提取记忆的速度来得重要,你读得很快,但却记不牢,还不如读得慢,但每读过的知识都能快速提取来得好。
就像是小学时的一道数学应用题,一个水池,一边在进水,一边在出水,结果水池里的水半天也涨不了多少。这就是读得快忘得也快,左耳进右耳出。
我们的大脑就相当于这个水池,如果能够把读到的知识都留存在水池里,没有漏掉,就算每次进入的少,日积月累也非常可观。
3
这个必要难度原理让我想起了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提到的我们大脑拥有的一种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遗忘痛苦是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可以让我们在遭遇巨大痛苦后不至于崩溃,但也有副作用,就是在记忆信息的时候如果特别痛苦就会很容易忘记。
笑来老师举了背单词的例子,如果我们把背单词当作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那么我们对每个单词的记忆都会包含痛苦,而大脑为了保护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这些单词遗忘。
所以笑来老师的结论就是在我们记忆信息的时候,要把这件事当作快乐的事情来做,这样才会记得更牢。
这个遗忘痛苦功能不是和必要难度原理相互矛盾了吗?
有难度的事情肯定是不容易的,不容易的事情会带来痛苦的体验,而痛苦会让我们的大脑选择遗忘。
但我觉得其实并不矛盾,快乐的情绪可以让我们记得更快,但如果难度太低,反而不容易提取。而太高的难度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学得太痛苦也不容易记住。
就像一个认知理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学得太轻松其实就是在舒适区,属于低水平勤奋,没什么学习效果。难度太高就是进入了恐慌区,那种学习体验是非常痛苦的,效果也不好,所以,必要难度的意思就是走出舒适区,在我们的学习区进行学习,这才是学习效果最好的。
4
掌握了必要难度原理,也就明白了读书学习的时候不能让自己感觉太轻松,太轻松就是在舒适区游荡,学得再勤奋也难有进展,要给自己增加学习的难度,但这个难度又不能太高,做有必要难度的事情,学习效果最好。
这是我在「写作系统特训营」挑战日更1000天的第58天~
5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