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民国,论现在
―― 读严歌苓的《芳华》有感
文/欣雅
严歌苓的《芳华》是我花了两天的时间读完的,骨子里的怀旧,是从爸爸叙述童年的灾难开始的,我不喜欢民国时期的残酷,却又特别想了解那时候的故事,不为别的,只是想用心去体会那个时代,体会父母的童年是在怎样一种环境中成长。我读贾平凹,陈忠实,莫言,张爱玲,余秋雨,路遥,杨绛的书。每读一部,我的思绪都会被那个时代的故事搅翻一遍。像重游一样,我也一直觉得自己的前世就生活在那样的时期里。爱和恨,欣赏和悲痛,让我暂时的脱离这现实的三维空间。
喜欢读那个时期的人和生活,多少也因为觉得那个时候的人与生活,才是真正的人与生活。实实在在的生;痛苦、悲喜、善良、邪恶,不做作,没有参杂,一个字,“纯”。纯的苦,纯的欢,纯的爱,纯的坏;还有那种没有勾心斗角,欲求明了的活。放眼今天,什么都可能造成痛苦,孩子读书学习压力大,他们选择跳楼,玩离家出走。甚至最简单的不给玩手机,都是痛苦的事,他们打长辈,更甚者选择自杀。男人遇到一点生活障碍,有的会喝酒,痛哭,有的虐待他人。女人没钱没物质,很多人会出卖身体,蝇营苟且。善良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的。但很少有那种不计回报的善良了,虽然每个人的善良从出生就是满的,但因社会的现象都选择适当的隐藏起来。就像邪恶,它也在每个人的身体里,人从社会上走一遭之后,善的更善,恶的就不单纯是恶了,而是那种变态的恶。恶到使正常人的思维都无法想象的残忍。而爱这个词,也同痛苦,良善,邪恶一样被放到无止境的大。大到只能看到其组成的分子,在你我身边游荡。说游荡,也是因为它的不纯粹,不纯粹的爱,它不再是两个人之前单纯生成的相互倾慕而持续的样子。
用很简单的事例来形容现代社会现象,比如电影《侏罗纪狂鲨》《巨蟒》《人蚁大战》等科幻惊悚的类似电影。说明一种可怕的物种生成,是人类为了创造先进而注入了可怕毒素。他们急切的想要得到研究成果,而忽略了毒素泄漏后侵入生活产生的巨大恶果。21世纪的中国公民就是被经济观腐蚀的恶果,经济观的错误认识就是毒素。社会进步了,中国强大了,人性里的某种概念也从入住娘胎的子宫里开始就已定性了。
但不可否认,对一个国家来说它又是好的,它使国家强大,外寇不敢入侵。可我们这样的小平民,心系国家强大的同时也关心着自己周围的生活,当周围一起成长的人突然变得不认识,又突然再也难以接受之时,于是我们也要改变自己,这种认知又传递给下一代人。那种毒素就不知不觉的在一代又一代的人的身体里蔓延了。
说这些都是人性,良善也好邪恶也好。严歌苓说,“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有着令人憎恨也令人热爱,令人发笑也令人悲悯的人性,并且人性不可预期、不可靠,以及它的变化无穷,不乏罪恶,荤腥肉欲,正是美丽的所在。”她还说“人得有点儿人性,之所以为人,总得有点儿人的臭德行。”(换作今天可不止一点臭德行了)。陈忠实的《白鹿原》那一书中,说了白嘉轩和鹿子霖及他们的儿子间“相煎何太急”和追逐社会变迁的所有故事。小说里对人物的演绎,描写得淋漓尽致,你能说谁好,谁不好,却又都那么单纯的显而易见。
那个时候的人充满爱,所以爱的时候,连恨都恨的犹豫,而那个时候恨一个人恨到极致,也只是想让他死,现在呢,恨一个人是让他生不如死,亦或被死的变态。
但那时候终归是那时候,我们始终还是21世纪的人,说消极的一方面,是因为它存在,让我们生畏,凡让我生畏的东西,我都会抵触,一抵触我便付诸笔尖来声讨,似满满的愤恨。可我又不说我的快乐,不说我优渥的生活条件,不说我看到的世界比那个时代精彩,也不说我身边的人给我的多少帮助。我那些所谓的悲天悯人是一种自我美化的孱弱形象。我鞭挞社会之时,其实内心也装满淡淡的小无耻,而又有多少人是和我一样的,高呼着自以为是的善良,却塞满着肮脏的小欲望?
我们不愿意正视自己,是因为自私的心在作祟,读历史故事是为了在现在这样繁杂的社会里找回一点自己,还有人性;说大一点,包括追求及追求的方式。我是没资格评判社会的,以前的现在的。以前的我不曾参与,现在的给了我以前人没有的。我该知足,知足的同时,我还得感激,得膜拜,因为还有这个机会去做对比,而现在也会成为历史,我不知道成为历史后,我们这些个平凡人的生活在书里,是不是一样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