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心理学家武志红的文章,看到心灵僻径这一概念。心灵僻径是一个心理学术语。讲的是人不能进入关系的一种状态,这里的关系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哲学,在探讨人的本质的时候,都是把人放在关系中去考察的。我们的直觉也告诉我们,人是需要活在关系中的。但有的人无法和别人建立有质量的关系。这是由于在生命的早期,当外界不太友好时,最主要是养育者提供的环境太多的负能,婴幼儿不能与养育者建立起基本的关系。婴幼儿为了保护自己,关闭了通向关系世界的通道,进入了一条孤僻的心灵小路。当一个人孤独地走在这条僻静的小道上,他是活在全能自恋当中的。
当一个生命比较弱小,没有力量抵御外面的负能时,关闭通往关系世界的通道,自我封闭起来,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封闭不是目的,目的是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度开放。只是人往往会习惯了一种行事方式,被惯性所绑架,进而忘记这样的道理:时移世异。过去的环境充满负能,你把自己封闭起来,可现在的环境充满了正能量,但你还是惯性地活在过去,不敢开打或是忘了打开自己。
一个自我封闭的人一直忘了打开,或一直没有机会向外在地世界打开自己,他就只能活在孤独的世界里,这是心灵僻径的本质。一个活在孤独世界里的人,他能掌控一切,这会给他造成一种“我无所不能”错觉。于是,他似乎很“享受孤独”“很期待孤独”。但这种孤独的世界是苍白的,匮乏的,单调的,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和活力的。这种孤独是真孤独,实质上已经是一种人格障碍。他没有办法建立丰富的有深度的关系,他从没有精彩地活过。所以,这种孤独是不值得期待的。真正有资格谈享受孤独的人,是成功地和他人建立过丰富而有深度的关系,看过了大千世界,精彩活过之后的回归。这时的孤独貌似孤独,但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在这个孤独中,营养已经十分充足,他可以在这个“独孤”的世界中创造出新的东西。游历了红尘,看破红尘是令人信服的;不知红尘为何物,说看破红尘,要么是天才,要么是人格障碍症患者,而往往后者居多。
所以,我们要警惕所谓的“享受孤独”。也许,这已经陷入了心灵僻径。心灵僻径是孤独的想象世界。但一个正常人,应该活在关系的真实世界中。一个人不管自我觉得有多厉害,不管有多棒的思考和发现,必须要在关系中,在真实的世界中去检验自己。当你觉得这个世界和自己格格不入时,自己的东西在关系世界行不通时。问问自己,是不是走在了僻静的心灵小道上。当发现自己处在孤独难熬的世界中时,要提醒自己,向外在世界开放的时机到了,要鼓起勇气,让自己投入到关系的世界中去,去关系中体验人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