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老师的那句话深入我心,“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从中我看到的是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所以之前,我是不太喜欢写教案的,总觉得心中有数,我认真备课就好了。
记得35岁后,我终于可以写简案了,内心的轻松,忽略了我岁数渐大的事实,只是觉得少点形式主义,真好。
可是,现在我偏偏又想要写教案了,不是为了检查,就是觉得这样思路能够清晰一些,我不喜欢对着百度抄一篇,我就喜欢写出来我的一些想法,可能不够创新不够完整,可是却是我自己的东西。
直到看了松超老师的《写给教师写作的68条建议》,我觉得我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强化,或者说我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不是傻的。
松超老师否定了无效教案,肯定了高价值教案的作用,他把教案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掌控课堂,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
第二层次的教案,除了“实用”,还具有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工具价值。
第三层次的教案,能够在教学目标、流程环节、重点难点、情境与问题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资源、对学生的评价与引导等方面有突破和创新,对其他教师教学也有很大的启发指导性,具有学术研究的传播价值。
对号入座,我觉得我在第二层次,备课时还是有很多困境,期待着突破,比如缺少创新力,拓展获得力也不够,很多时候都觉得力有不逮,处处掣肘,课前仓促,课后遗憾,也许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吧。
但是做总归是对的,有思考力的做是能够突破的。所以,为了写出更有效的教案,我做了如下尝试。
首先,文本解读深深做。想要写好教案,必要研究好文本。文本的裸读能力必须要强。无论是理论引领,如孙绍振老师的文本解读系列丛书,还是培东老师亲自带着我们练习文本的裸读能力,从理论到实践,我们都当修炼好我们的看家本领,课堂会是什么样子的,与你解读文本的深浅能力息息相关。
其次,教学设计巧中求。我们是什么样子,我们的课堂便是什么样子,空洞无物、老生常谈,还是浅浅引领深深思索,这要考验我们是否有高超的创新能力,能否从一个标点符号、不同的读法、某个特别的段落、藏着的某种情感贯穿起整个教案,我想我们都不愿意交给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们需要精巧无形的设计,浅浅教巧妙问深深思,用教案把你的预设写下来,你课堂的掌控力才会越来越强。
再次,教学反思及时写。有课前的准备,课中的引领,再加上课后的反思,我想我们课堂的遗憾会越来越少。教学反思从课堂是否合乎你的预设,学生是否学有所获,你能否促进课堂的生成等等方面复盘,围绕你的课堂,找亮点补缺点求进步。我想拥有实实在在的课后反思,我们的教学能力一定能慢慢增长。
所以,写教案,谁说无成长!你想要你的课堂是什么样子,你的教案就会是什么样子,拥有认真完成的教案,结合学生真实的学情,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