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乾清门》笔记之五
桃子熟了,但去采摘园比较晚,好够的地方都被摘空了。这时发现近在眼前有几个红透了的,触手可及,没人动过。心里自然一喜,抬手就够。
慢着,你确定吗?有没有想过这几个为什么会好好的留下来给你?咱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1874年底,年仅十九岁的同治帝撒手人寰,宫廷说法是“出天花”,民间说法是“梅疯入脑”。亲政不到两年的年轻皇帝没有留下任何子嗣,谁是下一任皇帝?这个问题成为当时京城里面最热门的话题。
谁也没有想到,慈禧太后乾纲独断,指定了醇亲王奕譞不满四岁的儿子载湉过继给咸丰帝,继承了帝位。据翁同龢所记载,当时醇王听到这个消息,当场大惊失色,痛哭碰头,居然昏厥在地!第二天亲自书写了一道奏折,请求辞去所有差事,理由是“我病了”。慈禧当然批准了请求,让他以“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回家养老。
这是为什么呢?自己的儿子当了皇帝,怎么不高兴反而害怕到这种程度?慈禧又为什么会选择载湉呢?先卖个关子,文章最后揭晓。
醇亲王就这样自光绪帝登基后十年之内,一直“在府读书”。但他也曾经是心雄万夫,希望重振八旗雄风的青年贵族。十年的闲散,让他静极思动。因为他是慈禧的亲妹夫,两人很快就达成了协议。1883年,中法为争夺越南主导权而爆发战争,军机处处理不善,民怨沸腾,这终于让他有了机会可以重返政坛。当时是恭亲王奕䜣执政,由于奕䜣身体多病,而且与慈禧太后的矛盾越来越大,于是慈禧利用盛昱的一封奏折为借口,将恭亲王为首的全班军机大臣罢免,重组核心班底,并要求新班子“会同醇亲王商办”一切政务。当时有种说法叫“太上军机”。
这个熟透了的桃子轻而易举的就拿到了手里。但一口下去,发现味道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第一个难题就是“缺钱”。当时中国受到西方各国影响,特别是两次鸦片战争、天津教案、中法战争的教训,决定大办海军。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醇王为此煞费苦心,盘库底、开捐纳、抽关税、取厘金、各省摊派、举借外债,能想的办法都想了,也是入不敷出。没想到,慈禧太后却交代下另一个重要任务,重修清漪园,并改名“颐和园”,作为她在光绪帝勤政后颐养天年的地方。到此醇王才明白,慈禧对建设海军并不热心,只是用新设立的“海军衙门”做幌子,大肆敛财而已。这一下雪上加霜,大清户部的账本上出现了巨额赤字。
另一个难题是朝廷里改良派、守旧派、洋人势力、地方团伙之间的矛盾斗争越演越烈,闹到不可调和。而新的军机处成员资历威望根本不够,难以服众,因此醇王经常里外不是人,还要被慈禧太后冷嘲热讽。执政不到半年,他就感觉到力不从心。
到了两年后的1886年,光绪皇帝十六岁了,马上面临大婚和亲政。在慈禧是否如期交权的问题上,朝臣形成两派意见,一是慈禧太后推迟归政,二三年后等皇帝更加成熟时再行授政。第二种意见是请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亲政后再“训政”几年。谁也想不到,醇王居然上了一个折子,请求太后按期归政,皇帝早日亲自处理政务,但“必当永照现在规制,一切事体,先请懿旨,在于皇帝前奏闻”,也就是请慈禧永远执政下去。经过一番推让的戏码,光绪皇帝终于得以正式接掌政权,但“凡遇军国重大事件,皇帝恭请皇太后裁夺”。而醇王也正是退出政坛,不久后就离开了人世。
有人说醇亲王奕譞的最后一年十分痛苦,说话办事战战兢兢,谨小慎微。而他死后的坟墓,坐落在京西妙峰山下。后来其陵园里一株古银杏树居然越长越壮硕,“形如翠盖”。戊戌志士王照记载,慈禧太后居然亲在带队,去砍到了这棵树,因为“王上加白”是大忌讳。
就在砍树时间的第二年,戊戌事件爆发,光绪皇帝也永远的失去了执政权力,被幽居在瀛台之内,直到与慈禧太后同时去世。
醇亲王在执政后到底看清了什么?
估计每个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都能体会到其中的真意。无论选择载湉继位,还是利用醇王扳倒恭王,或者用表示按期归政来试探等等,背后都是一个巨大的影子在操纵这一切,这就是慈禧太后,而她的核心目的也非常清晰,活着一天,权力就绝不放手。谁的势力大到了能威胁到自己地位,无论亲疏,无论感情,无论能力,都必须打到。再卑劣的手段也在所不惜。
观往事,以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识。— 《荀子》
看看美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