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篇文章是在上月伦敦地铁发生恐袭后一周写的,然后一直放在日记本里忘记发了。还是想分享下当时的小心情,看客们姑且看吧。)
上周五伦敦地铁站又发生爆炸恐袭。作为在伦敦生活多年的人来说,听到这个消息的当下,我正在家中看BBC LIVE吃着早饭,很淡定地对老公喊了一句,有个地铁站今早发生爆炸了。
记得新闻中,BBC立刻连线了一位正准备在这个地铁站搭地铁上班的BBC记者,让她尽量描述下现场情况,目前我可以回忆起来的字眼,譬如:赶来了十多辆救护车,半里路都被封了。她用自己的手机大致拍了一下周遭情况,警戒线外,成堆上班族在默默等待被告知今早该如何上班。这位记者不断被现场的警察赶来赶去,看得出来现场情况有点糟糕,没多久,连线中断了。
一个多小时后,警方定性此次事件为恐袭。不意外。
边关注着恐袭后续,收到了老爸的微信问有没有事,然后又陆续收到国内好多的关心。心里想着,哎,伦敦什么时候成了恐袭频发地?我也默默成为了因为恐袭而被关怀的对象?整天说着英国比美国安全的老妈也改了口风,说,现在英国也蛮乱嘛。我撇了撇嘴。
周末和家人视频,老妈问,发生恐袭,伦敦人有没有什么变化啊?我说,没有啊,还是一切正常,该干嘛干嘛。其实,这个问题,我还和同事小讨论过,我俩一致觉得,如果因为恐袭就让自己蜷缩不再出门,就失去了在伦敦生活的意义。
但如果说频发的恐袭对伦敦人没有一丝恐吓的作用,那也是在吹牛。
在没有发生以下这件小事之前,我觉得可能我也没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话说某天下班,我心血来潮选择做巴士回家,对,就是那种伦敦标志性的双层巴士。我通常都希望能坐到上层的最前排位置,加上大玻璃窗户,窗外一路美景妥妥尽收眼底。不过,昨天第一排有人坐了,我就坐在了第二排。
坐在第一排的应该是一对日本中年夫妇,那位女士一直拿着手机在拍小视频或者照片。在某站快要关门的时候,她突然意识到到站了,拉起老公就下车(先下楼再下车)。他俩刚走没多久,第一排宝座就被上来的一个当地女生卯上了。事情的重点也就发生了。
女生刚走到那排座位(一排两个座位,如下图示),先愣了一下,顺着她的视线,我看到座位里侧有个白色纸袋,里面放着一包黑色塑料包装的物品。女生先坐在了那排座位的外侧那个位置,盯着那个袋子迟疑了大概有五秒时间,突然她用两根手指把袋子拿到外侧座位的同时,自己做到了里侧的位置。然后,她时不时地侧头看身边不远处这个袋子——外包装貌似是日语,她也看不懂,于是寻思着要不要看看里面是什么。
终于,她把袋子微微掰开一点,看到里面有个开了封的黑色塑料袋子,她又再次把手缩了回去,又过了两秒,她鼓起勇气,剥开黑色袋子封口处,往里瞧。由于角度关系,我并不能看到黑色袋子里是什么,但我看到女生的神情从紧绷到逐渐松弛,由此料想应该是“安全物品”。于是,她终于开始好好享受前排座位,瞧起了风景。
一站过后,那位日本女士突然冲了上去,看到了她那个袋子,拿起袋子又火急火燎地下车了。好厉害,想必是追了一路。我和那前排女生相视一笑。
恐惧和惊慌在每个生活在伦敦的人身上,或有或少都存在着。但不得不说,大家都尽量保持着风度按照原来的步调生活着。
这事发生后没多久,我又搭了一次巴士下班回家。在巴士启动前一秒上了车。在这种情况下,我很清楚上层第一排的无敌窗景位肯定没着落了。果然,上到了二层,我只得在中间的空位置坐下。都没等我坐稳,只听到后排一男子大声喊道:“感谢特丽莎·梅(英国首相),感谢政府,感谢医疗……(感谢了一串,都是反话,其实就是在说‘多亏了那些感谢的对象,让他的生活如此糟糕’之类)”
我心想不妙,又有异常发生……当下心中两个小人出现,一个说下站立马下车;另一个说那些恐怖分子应该也不是一顿大喊后再发生“独狼式”行动吧?就在两个小人互相拉扯之际,上二层的乘客越来越多,也隐约听到(我戴着耳机假装镇定)有乘客友善地让他停止这样的叫喊。没多久,叫喊停了。但我还是战战兢兢地坐了一路。
回家和老公说起这事,老公厉声说道:“拜托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在下一站立刻下车好嘛!”
“哦知道了嘛!”我愤愤地在墙角画起了圈圈。
絮絮叨叨了说了这一篇,只是说了些作为生活在伦敦的人的一些眼见和切身感受。没有很惊恐,也不失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