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也就是章武三年四月:
蜀汉政权开国君主刘备,在永安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此时距离他讨伐孙吴,战败于夷陵,不过十个月。
临终之前,诸葛亮与另一位蜀汉忠臣李严,接受了刘备的“托孤”,受命辅佐少主刘禅。
虽然这次托孤给了诸葛亮相当大的权力和煊赫的地位,但刘备给诸葛亮的遗命,却是一件难度满星的任务: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任务已经很重,可刘备去世时,留给诸葛亮的政治遗产和资源并不多,甚至是一个凶险的烂摊子。
此时,蜀汉曾经倚重的开国元勋重臣,许多已经凋零:
文臣中,法正、许靖、刘巴陆续去世。
武将中,关羽、张飞先后被杀,黄忠、马超病逝,黄权、孟达投降魏国。
仍健在的可用之才,也寥寥无几。
另外,从地缘政治格局上来看,蜀汉也处于极端不利的局面。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未来蜀汉政权擘画的大战略是“跨有荆、益”,也就是未来兴兵讨伐曹魏,光复汉室的时候,举兵两路出击,一路从荆州江陵北上,沿着襄阳、宛城一线挺进中原;
一路从汉中出兵,沿着当年刘邦进军的路线,直指长安。
然而现在,荆州已失,蜀汉仿佛一个失去了一条手臂的拳击手,北伐的战略规划选择被严格限制,甚至可以说锁死。
另外,荆州的丧失,也意味着蜀汉集团的统治疆域,局限在今天的四川盆地、汉中盆地和部分云贵高原。
虽然蜀汉听起来面积也不小,但是经济繁荣人口聚集的核心区域,不过是汉代设置的益州一隅之地。
更糟糕的是,刘备的死,让蜀汉政权内部出现了暂时的权力真空,那些被刘备生前压制的政治派系集团,立刻开始了争斗,几乎搞得蜀汉政权分崩离析。
在刘备病重到去世的日子里,蜀汉境内的汉嘉太守黄元、南中豪族雍闿等,纷纷兴兵作乱;
同时孙权,还把前益州牧刘璋的儿子刘阐,安插到交州和益州的交界处,继续发挥刘璋残余的政治影响力,给蜀汉政权制造麻烦。
所以,诸葛亮一上台,面临的就是蜀汉政权的生死存亡关头,有一大堆重要事务,需要他做出决断。
在外交上,诸葛亮需要谨慎考虑,如何处理与东吴的关系。
223年,诸葛亮首先派遣邓芝为使节,出使东吴,还带去了贵重的礼物,邓芝不辱使命,和孙权痛陈双方联盟的必要性,最终促成了孙刘同盟的恢复。
巧合的是,第二年,也就是224年,魏文帝曹丕因为孙权的背约,兴兵大举征讨东吴;
这下,反而更加巩固了孙刘联盟:
双方确信彼此的支持必不可少:
有了孙吴这个盟友,诸葛亮可以安心平定内部叛乱,进而积蓄力量,准备北伐曹魏;
而孙吴也可以背靠蜀汉,专心应付曹魏的军事威胁。
诸葛亮甚至决定,承认蜀汉政权和孙吴政权地位同等,两者并立的现实。
毕竟,蜀汉政权宣称自己继承了汉王朝的正统,而孙吴理论上还是汉王朝的臣属;
这种出于战略需要而达成的默契,哪怕在229年孙权称帝后,也依然没有受到影响。
诸葛亮的选择是,与孙吴不争正统,不较长短。
双方达成共识:曹魏乃是天下之贼,两家联手共同讨伐。
待消灭曹魏之后,孙吴、蜀汉两家,再议谁为正统。
第二个,就是曹魏对蜀汉展开的和平统一攻势。
从黄初到太和年间,也就是公元220年到228年,诸葛亮启动北伐的那一年,曹魏政权的公卿大臣,包括司徒王朗、司空华歆,尚书令陈群等等,曾经密集地给蜀汉政权的重臣写信,要求他们作为内应,推动蜀汉政权向曹魏归顺称臣。
劝说的理由也很充分,包括从双方整体实力对比的悬殊,到汉献帝禅让给曹魏,代表曹魏拥有“天命”等等。
同时,这些曹魏的重臣,也向这些拉拢的对象,许诺高官厚禄;
被拉拢的都有哪些人呢?
比如许靖、刘巴,甚至诸葛亮本人。
甚至,在诸葛亮正式北伐之后,魏明帝曹睿还发了一道诏书,声称战争的罪魁祸首只有诸葛亮一个人,从后主刘禅,到蜀汉政权的文臣武将、三军将士和老百姓,都是被诸葛亮强迫绑上战车的。
虽然这种攻略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但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都感到了危机:
对于巴蜀地区来说,刘备本来就是外来户,蜀汉政权内部本来就存在刘备的嫡系,荆州集团和巴蜀本地益州集团之间的深深矛盾。
对于巴蜀本地文武官僚和百姓来说,刘备集团未必比远在北方的曹魏政权更有合法性。
曹魏的和平攻势,虽然短时间内没有明显效果,但诸葛亮一定感到了朝野上下,那种人心浮动,异志萌生的状态。所
以说,兴兵北伐,也有断绝朝野上下“投降派”和“骑墙派”念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