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画大饼的时刻,回首2016年,尽管每一天都看似波澜不惊的过着,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人生中很重要的过渡,也在一天天成长着。这几天过年在家,翻看高中时留下的物件,越来越深的意识到,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片段,已经成为人生长河中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从未想过,那一年,或者说那半年发生过的事情会对如今的我产生这样深刻的影响。
前些天看《凡人皆有一死》,里面的裁缝说道,“这人呐,受了伤就像衣服被撕了一个口子,是可以缝补的。时间长了就不流血了,只是会留下一道疤。”我这会儿应该算是流完血,正在结痂的阶段吧,不疼,时不时的会痒一下。虽然平时接触的都是些极度理性的信息,却还是改不了这“极度感性”的本质。晚上写下的东西,白天醒来一看自己都会发笑。
当然,这是存在生理方面的解释的,跟不同激素的分泌水平有极大的联系。我觉得上帝造人挺有意思的,让你白天脚踏实地,也许你夜晚仰望星空。所以一旦情绪发生,我不愿过度压抑自己,没有人是永远阳光的,阴阳平衡才是一个健康人。
余秋雨曾说,“大多数文人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过上多重心理年龄相交叠的生活”。其实何止文人如此。我们应该承认,自己有幼稚、不成熟、矫情的时候。只是不该拿来赚吆喝。
别老往回看
注意,我说的是别总是往回看。而不是完全不往回看,没有回忆,那前面的日子不是白过了?如果总是往回看,那你过的是当下还是过去呢?
对于部分会惹人烦忧的回忆,以前喜欢逃避,假装自己不记得、不在乎。了解一些相关理论后,才知道情绪、回忆这东西其实跟实体一样,捂住了双眼,人家还是杵在那儿。资深的心理医师可以从你现在遇到的问题,追溯回你童年、甚至婴儿时期的遭遇,让我们乍舌的是,我们竟真以为自己忘了。咱们是多么不了解自己啊。
其实,回忆被触发-搜寻更多与之相关的回忆-沉溺于回忆,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回路,大概身体里已经有相关突触的存在了吧。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突触一旦建立便无法根除,只能被改变。
对我而言,这件事的触发点太广泛了,我无法预测、更无法躲避。只能保证自己不主动去碰这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哪天真“不幸”碰上了。首先,承认它的存在。其次,不沉溺。
承认自己又跟回忆狭路相逢了,然后做点与此无关的事情,不要让自己陷入情绪的沼泽。除此之外,还要给自己一个出口。就像《Sister's Keeper》里的一家人,每年都会抽一天集体出游、去同一个地方、回忆同一个人。
之于我,就每到年末的时候都会把藏在书柜顶端的小盒子拿下来,里面是满满当当的信件,还有几本我们亲手写下的对话本。拿出来笑笑哭哭,挣扎个一天一晚,得,新年又该新气象了。
向前走
尽管时间一直在流逝,但是很多人根本没有向前走,要么原地停留,要么开始倒退。以前觉得“天天向上”是一句特别不起眼的话,现在想想,谁要能真正做到这四个字,假以时日,必成大家。
说起“向前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饼要画。我的想法也挺简单的,工作有所成长,见识有所拓宽,脚步所及之处也能更加宽广。简单列个计划吧:
- 做好本职工作。“精耕细作”是今年的主题,谨慎增开渠道,在现有的基础上造起来。
- 认真看完五十本书。去年看了一百多本,今年可以考虑把数量降一降,质量提一提。重要的不是刷了多少本,而是get了多少经验值。
- 每月一篇文章,精耕细作而非草率为之。以前写文章喜欢率性为之,包括之前写的几篇,基本都是一个小时之内搞定的。最近受同时启发,好的文章需要反复雕琢。
- 提高英语水平。读写还好,听说都快成硬伤了。已经私下列好了计划,也启动了起来,就是坚持的效果不好,比如昨晚早早的睡了,没练习。
- 发展一项本职工作之外的技能。惭愧,2017年已经走过六分之一,这方面还没谱着。
- 进行两次认真的旅行。提前做好准备、做足攻略(主要是文化民俗方面),每次归来也要认真的写一篇游记。已经定了三月底去敦煌的机票,刷完了一套纪录片、两本敦煌书籍,等待起飞。
暂时就这些,期待明年此刻的记录。